首页
关于我们
范氏动态
范氏快讯
范氏图库
在线视频
公告
范学书讯
范氏文化
文化产品
范氏溯源
范氏名人
范氏名胜
名人书画
姓氏文化
范学研究
范仲淹研究
文献典籍
学术论著
研究团体
宗亲联谊
机构概况
范氏分布
寻根问祖
宗亲联谊
宗亲留言
会员申请
范园
范园简介
范园保护相关政策
范园大事记
范园图片
范园建设规划
范园旅游
范氏企业
伊龙集团
洛阳华中铝业
广州范氏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伊龙高新公司
伊龙药业公司
范氏族谱
网站留言
网务堂
网站导航
热点新闻:
[2024-10-03]
苏州景范中学西校区范文正公像揭幕
[2024-06-05]
破解河南范家门景区崛起密码
[2015-05-19]
范长龙敲打克里中方主权不容侵犯
[2015-05-19]
克里首见军委副主席 外媒:被范长龙先将一...
[2015-04-03]
范长龙与缅甸国防军总司令紧急通话
[2014-03-27]
范圣刚荣获公益中国关注文化健康产业贡献奖
范氏快讯
公告
范学书讯
范仲淹研究
文献典籍
学术论著
研究团体
范园大事记
网务堂
热点新闻
首页横幅
文化产品
姓氏文化
范氏溯源
范仲淹研究
文献典籍
学术论著
研究团体
范仲淹网
主 编:范少武 电话:13700791022
副 主 编:范宏伟 电话:18837988388
法律顾问:范纪奎 电话:13838813110
联系地址:中国·河南省伊川县伊龙国际大酒店306室
邮政编码:471300
邮箱:ycxwf@163.com
网址:
http://fzyw.org/
您当前的位置:
网站首页
-
范仲淹研究
- 范仲淹与医学
范仲淹与医学
时间:
2025/2/24 17:10:24
来源:
字体:[
超大
中型
标准
]
范仲淹与医学
刘文戈
范仲淹自小立志于为国为民,长大后在择选职业上立誓:不为良相,旦为良医。良相医国,良医医人,都是一心为了天下老百姓安康。后他考中进士,步入仕途之路,几经曲折,官做到参知政事,即副丞相职务。他受宋仁宗托付,以此职权,与枢密院副使富弼等大臣,进行了“庆历新政”改革,推行“十事”,大力兴利除弊,为求国强民富。改革进行一年时间,为既得利益集团的干挠与反对而告失败,虽败犹荣。就他个人来说,践行了誓为“良相”的初衷。
范仲淹虽未能成为良医,但也凑巧,在他任职地方,却邂逅了我国古代医学上几大名医的故乡,不但显示其密切关注医学,而且又学习了许多为医学之道,举一反三,运用到了行政、军事、为民诸方面。
在真宗天禧元年(1017年),他中进士第第二年,迁文林郎、权集庆军节度推官。时年二十九岁,复姓为范。集庆军,就是现时的亳州,目前有我国最大的中药材市场。此地为三国时名医华佗的故乡,历代建有“华祖庵”。
庆历元年(1041)四月,范仲淹被贬官知耀州。耀州即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先是宝元元年(1039年)冬,西夏元昊反,称帝,与宋王朝相对立,多次寇边,杀戮民众。庆历元年,于延州北二十里的三川口,宋夏两军大战,宋军败绩,两统帅被俘,一场大雪救了延州城,但延州城成为西夏军刀锋之下的危城,无人愿去延州任职。此时,在江南任越州(今浙江绍兴)知州的范仲淹,以家国为重,勇于担当,自荐任延州知州,担负起守边抗敌的重任。在延州短短的八个月时间里,他整军练兵、修城筑寨、安置属羌、稳定民心,使残破的延州成为鄜延路的抗夏的前沿中坚。因操劳过放,患上旋晕病,往往晕倒,不省人事。他对自已病疾毫不在意,为顾惜兵民生命,他通书元昊,劝其撤消帝号,放下屠刀,伏首言和。这本是件大好事,受部分大臣攻奷,被贬知耀州。耀州在延州之南,远离宋夏前线,是治疾养病的好地方,更是药王唐代孙思邈的故里。在此期间,范公不仅受到药王徒弟的精心治疗,使病情大为好转,而且访学了药王的医人事迹及医道的精髓。药王教导其徒,在医治病疾上,要“胆欲大,心欲小;智虑要圆通,行为要方正不苟”。就是说对于疑难杂症,要以救人为主,如赳赳武夫上阵,充满治愈的自信与气概,大胆施治,不可瞻前顾后,一味推拖;但这是治病救人,人命关天,在具体施治中,如履薄冰,峭壁落足,谨细慎微,小心为是;智圆,是针对病人的具体情况,要懂得灵活应变,不可拘泥古方,必有针对具体病人的先机能力;行方,是指医师的道德修养,不图名,不贪利,心中自有坦荡的天地。药王的这种医道,对范公影响极大,他将其灵活地运用于行政与军事中,形成了自己行事风格。何以见得?公在庆州写有《环庆帖》。此帖我们未曾见过,但在《范仲淹全集》中收录了南宋文人袁燮《跋范文正公环庆帖》一文。跋曰:“范文正公以英迈宏杰之才,震耀当世。区置西事,其有方略,观此一帖可推而知矣。夫人物伟特如是,而形于字事乃尔精谨,何也?志气要当恢张,保养务在兢业,阙一焉不可!兢业而不恢张,则所志者狭矣;恢张而不兢业,则所养者亡矣。古人有言:‘胆欲大,心欲小。’公兼斯二者,兹所以为一代之杰也屿。”(《范仲淹全集》凤凰出版社2004年11月版第1304页)袁的最后一句话,说清了范公从政经军的精神与密诀。
庆历元年五月,范仲淹由耀州调知庆州。庆州恰是中医鼻祖岐伯的族望,即故乡。他在百忙中,认真阅读了岐黄医典《素问》。他在给同为抗御西夏的边关良帅韩琦的慰问回信中,说到《素问》的读后感。好在文字不长,分段抄录解说如下:“某启,递中累辱荣问,承经武外,起居休宁云?承有微恙,寻已平复。”此句是回答韩琦的慰问。因多次慰问,用了“累”即“屡”字。那么又何以是“辱荣问”呢?因韩琦年轻,但衔位略高于范公,公以其不耻多次下问而视之,用一“辱”字以表身份,后又跟着个“荣问”,由此,公的儒家素养与谦恭之态跃然纸上。“承经武外”,即是在承担抗御西夏之外、之余,才敢说“承有微恙”,遂后说:不久也好了,请勿为念。人为何生病?范公曰:“人之生也,分天地之气,不调则其气不平,气不平则疾作,此理之必然矣。今人于十二时中,寝食之外,皆询外事,无一时调气治身,安得而不为疾耶。”这句话是范公简单议论了人何以病的道理。儒家看世界,认为天地万物包括人都是由阴阳二气形成。对二气不调养则不平,气不平人就得病。而我们在十二个时辰中即一整天(古人将一天一夜划为十二个时辰),除去睡觉与吃饭外,都在为承接皇命、安宁民众,忙于抗御西夏之事。太忙了,那有功夫调气治身,致使阴阳气不平,那能不得疾病?这是范公个人的想法。后来范公寻找理论根据,便阅看医典。“请那十日之功,看《素问》一遍,则知人之生可贵也,气须甚平也,和自此养,疾自此去矣。爱重爱重!”范公说:从岐黄之术的《素问》中,我得知人生绵长可贵,在于气必须平和。气和能自养,疾病自然远去了。所以我们都要爱重自已,多调和自身之气。范公还说:“《素问》奇书,其精妙处三五篇,恐非医者所能言也。”范公首先充分肯定了《素问》是本奇妙的医书,其次指出其中有三五篇非常精妙,后世医者对其奥妙之处只能神会,非言语所能说出,亦写不出来。范公又接着说:“《书序》云:‘《三坆》,言大道也。’此必《三坟》之书。”这是范公对《书序》即为《重广䃼注黄帝内经素问》序一中的一句话的引用。什么是《三坟》?古书名,相传收录了伏羲、神农、黄帝即“三皇”时代流传的书,而《素问》恰是黄帝时形成的书,自然就在其中。它讲的都是自然与人类中的大道理。我们要多读,多领会。范公说,通过读《素问》,“宜少服药,专于‘惜气养和’,此大概养生之说也。”“惜气养和”即是《素问》一书的主旨。这种养气的道理不仅《素问》这样说,也是《道书》所云的“积气成真是也。”什么是《道书》?即“道家的书籍”,为汉张鲁之祖张陵于鹄鸣山中造作道书。南朝梁武帝《述三教诗》:“中复观道书,有名与无名。”(见《辞源》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四册3074页)范公又曰:“惟节慎补气咽津之术可行之,余皆迂怪。”是说:只有在不同节令时期注意谨慎地䃼气咽津,才是可以实施的方法,其它都是远出事理之外的“迂怪”之举。公还举例强调说:“贪慕神仙,心未灰而意必乱,宜无信矣。”不行补气咽津之术、调和身内之气而贪慕神仙,那是荒唐的。他顺便举儿子纯祐为例:因其参军常在军营中生活,听信了军士关于鬼神的传说,信以为真。一次不慎,突受惊吓,遂而得疾。“儿子致疾,由此也,近却肯服药,有差望耳,亦未醒。”差:比较上的意思,与“尚,略”意同,即尚有好转的希望。(以上引言见《范仲淹全集》凤凰出版社2004年11月版第607页)
范公在庆州,功勋卓著,加之元昊在范、韩等将帅竭力抗御下,无所施使,国内变乱丛生,不得已取消帝号,遣使求和,伏首称臣。边界稍宁,朝廷调范公入京任参知政事即副丞相,推行“庆历新政”。此时,国子监上奏:翰林院是“儒者讲学之地,不宜令医官对列。”他们的理由是:朝廷沿有唐制,设有太常寺有八局,太医隶焉。其培训与考试以国子监法执行;需要借阅的书籍可由太常寺移文索取。他们还说:“前段在京城召致了诸科生八十多人,原住地窄隘,可移就武成王庙。”显然,这是对医者另眼看待、有被歧视之意。对此,范公坚决反对。范公不但认为医学以民命为重,具有救死扶伤的功能,是高尚职业,且医官就是儒者,完全可以进入翰林院。当然进入翰林院的,应选少量的医德高尚,具有真才实学者进入。他建议:应加强医师的培训与考核,以此提高医疗的技术与水平。他上谏言曰:“乞于翰林院选医师三五人,于武成王庙召京城习医者,教以诊脉,并修合药饵。至于针灸,亦别立科,候及三年选试,高等者入院充学生,仍自今不由师学者不得入院。”对于京城其他方面与单位的医师,他建议:“如外间能医者,须有朝臣三人奏举,得同比试,更委宣徽院复试,优者方许入院。”对于在某方面有特殊医术之医师,“若内中及诸宫院使,不由官学之医,虽有功效,只与支赐,祗应及十以上,累有功效者,乃与助教,或殿侍、三司军将安排,即不得入院。”对于地方医师,他建议:“其诸道州府,已有医学博士,亦令所在教习,选官专管,委监司提点。其生徒精通两部医书,与免户下诸色差配;累有功效,保明以闻,与助教安排。所贵天下医道,各有源流。”范公这本奏疏,既全面又中恳。首先肯定了医师就是儒者,可入翰林院与其他儒者对列。但要求是真正高超的医者。对于京城内其地单位或其他州军官辖的医者,要组织不断对其培训,严格考核,择优选取,设机构管理。对在某些方面有特殊疗效的,未经官学培训考核,只能给予一次性的奖赏,在考验十次以上、累有成效者方能给予助教身份,可在三司或三军之中安排医官职务。公还认识到,医学源渊流长,流派较多,要相互学习,取长䃼短,共同发展。从此奏疏中,可见公对医学很熟悉,分层次及不同情况给以建议,其针对性很强,复合北宋时的医师及医疗状况,并对今后医师及医学的管理与发展提出的建议也比较恰当。因此,“诏宣徽院并依奏施行。”
“庆历新政”施行一年后宣告失败,范仲淹要求外调,庆历四年六月诏任范公为陕西、河东宣抚使。庆历五年二月除公资政殿学士、知邠州。十一月转给事中、资政殿学士,知邓州。
邓州是东汉医学家张仲景的故乡,范公与张仲景有了交际。张仲景原名张机,仲景为字。他深研《黄帝内经》,博采民间验方,又临床历练,著成《伤寒杂病论》与《金匮要略》二书,流传至今。范仲淹知邓州,是陈乞,即为向朝廷请求。为什么呢?原因一是边关现已安定,二是过于操劳,又得了肺病,又有利于长子纯祐之病的诊治,三是邓州是张仲景的故乡,为医药之乡。他在《邓州谢上表》中说:“臣以患肺久深,每秋必发,求去冱寒之地,以就便安之所,庶近医药,存养晚年。”他誓言:“实繄宽大之朝,将幸康宁之福。敢不孜孜于善,战战厥心?求民疾于一方,分国忧于千里,上酬圣造,少罄臣诚。”正月十八,是张仲景诞辰之日,庆历六年这天,范仲淹便装简从,微服拜访了穰邑(邓州)西街弘景堂里供奉的张仲景像,接受了当时名医周弘景的诊治,病有好转。当他知邓州两年后,朝廷要调动他时,因民众群起挽留,他不拂民意,又乞依旧知邓州。如愿后,上《谢依所乞依旧知邓州表》,言“而又子有疾恙,日常忧虞,复困道途,仍远医药。”“许留旧治,免涉长川。”范公知邓州共三年多时间,即移知杭州。
在我撰写这篇文章快结尾时,发现有学者在中国范研会微信群中发了篇题为《范仲淹良医情怀》的文章,讲到范仲淹在他六十三岁任青州知州时,发现当地流行一种“红眼病”,迁延多年,为害甚众。范公积对医药的研究,又结合任耀、庆、邓三州时所学,与当地医师合作,配制出一种草药,用当地阳河井泉水调和煎煮,给患者洗薰,疗效极好,便大力推广,很快控制了此病流行。此药,众人称之为“青州白丸”。当地民众感恩,将阳河井名为“范公井”,井旁建亭以纪,名亭为“范公亭”。于柱镌刻对联曰:“井养无穷兆民允赖,泉源不竭奕世流芳。”1934年,民国将领冯玉祥游青州范公亭,手书一联曰:“兵甲富胸中,纵叫他虏骑横飞,也怕范小老子;忧乐关天下,愿今人砥砺振奋,都学这秀才先生。”(作者:刘文戈,甘肃省庆阳市范仲淹研究会会长)
2025年2月20日
分享到:
【打印本页】
【返回前一页】
【关闭窗口】
文章链接:
http://sc744.hengkaikeji.cn/shownews.aspx?id=605
上一篇:
范仲淹,究竟到过岳阳吗?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范仲淹民本思想新探
·论范仲淹家风 --杨德堂
·范仲淹与医学
·《宋故冯翊郡太君张氏墓志铭》考
·范仲淹家族支系迁徙考略
·《岳阳楼记》是怎样写成的
·花洲书院与《岳阳楼记》
·担当精神的践行者
·论范仲淹的家风 ---杨世利
·学点范公的担当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