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范仲淹网
主    编:范少武 电话:13700791022
​副 主 编:范宏伟 电话:18837988388
法律顾问:范纪奎 电话:13838813110
联系地址:中国·河南省伊川县伊龙国际大酒店306室
邮政编码:471300
邮箱:ycxwf@163.com
网址:http://fzyw.org/
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 - 范仲淹研究 - 论范仲淹家风 --杨德堂
论范仲淹家风 --杨德堂
时间:2015/6/2 11:03:26 来源: 字体:[ 超大 中型 标准 ]
【摘要】  家风是一个家族的传统风尚,是家族成员立身做人的行为准则,好的家风可使家族繁荣昌盛,可以推进社会的文明和进步。故而家风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出将入相的范仲淹在一生历练中形成的忧国爱民、光明磊落、乐善泛爱、尊老敬贤、自甘清贫、勤俭持家的良好家风,对范氏家族乃至对社会都产生了巨大的正能量。
    范仲淹,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教育家。官至参知政事(副宰相)。他为官38年,不但在州县为能吏、在边疆为良将、在庙堂为贤相、在文坛为大家,而且在家族中更是楷模。他在一生历练中形成的既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性、又有独特闪光点的家风,堪称一流,无可疵议。范仲淹家风不但对“北宋士大夫方厉廉耻,振作士气”(1)起了倡导作用,而且对于后世范氏家风的至善至臻,人才辈出更是起着划时代的作用。
范仲淹家风主要体现在:志存高远、忧国爱民;光明磊落、诚信不欺;乐善泛爱,扶危济贫;崇尚孝道,尊老敬贤;自甘清贫,廉洁从政;尊妻爱子,严谨治家等方面。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2)则是范仲淹家风的最高境界。
一般来说,一个家族家风的形成客观上要受所处时代政治、经济、社会的影响制约。但是,从根本上看是家庭内部因素决定的,特别是家族中领军人物的道德操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本文试对范仲淹家风的形成及其内涵作一探讨,以期引出可借鉴的现实意义。
    一、范仲淹家风的成因
    范仲淹作为历史上屈指可数的“办事兼传教之人”(3),有着其独特的人格魅力。笔者认为,范仲淹家风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因素。
    1、坎坷人生奠定了范仲淹家风的基础。
    范仲淹生于宋太宗端拱二年(989),父亲范庸,进士出身,是个州里掌管文书的小官吏,在范仲淹两岁时病亡,母亲贫而无依,改嫁给长山(今山东邹平县长山镇)人朱文翰,范仲淹遂改名叫朱说。朱文翰也是进士出身,为人耿直,不附炎趋势,一生不但没做多大的官,而且还被调来调去,仲淹母子也就相随游居,颠沛流离。范仲淹21岁时只身一人前往长白山醴泉寺(今山东邹平县境内)读书,常常是每天只煮一碗粥,放凉后划为四块,撒上点盐和野韭菜沫,早晚各吃两块充饥。这就是后世广为流传的“划粥断齑”典故。范仲淹对这样的艰苦生活曾写过一篇《齑赋》,其中云:“陶家瓮内,腌成碧绿青黄;措大口中,嚼出宫商角徵。”(4)彰显出了范仲淹安贫乐道的情怀。范仲淹在醴泉寺苦读三年,后因继父去世,加之又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决意自立门户。遂于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秋,辞别母亲,独往千里之外的应天府书院求学。他“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枕,夜或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擅粥不充,日昃始食。”(5)这期间,范仲淹曾写了一首名为《睢阳学舍书怀》的诗:“白云无赖帝国遥,汉苑谁人奏洞箫?多难未应歌凤鸟,薄才犹可赋鹪鹩。瓢思颜子心还乐,琴遇钟君恨自销。但使斯文天未丧,涧松何必怨山苗。”(6)充分表达了范仲淹甘于清苦、渴求知音的向上精神和箪食瓢饮、自得其乐的豁达情怀。青少年时期的坎坷磨砺,深刻影响了范仲淹自甘清贫,勤俭持家的一生。
    2、传统文化薰陶滋润,铸就了范仲淹家风的特色。
    应天府书院,因位于应天府(今河南省商丘市)而得名。应天府书院原名睢阳学舍,五代晋时杨悫创建,弟子戚同文继之。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宋城人曹诚出资重建。因规模宏大,藏书千卷,真宗皇帝亲赐“应天府书院”匾额而名满天下。应天府有着丰厚的文化积淀,宋初称宋州,因是宋太祖发迹之地,于真宗景德三年(1006)改为应天府。它是夏商文明的发源地。春秋战国时更是中华哲学的故乡,道、墨、儒三家创始人的故里和讲学之地均在此。老子故里距此60公里,庄子故里距此25公里,墨子是宋国人,孔子祖居宋国。范仲淹就是在这样浓厚的学术氛围中,经历了五年深造。
    宋仁宗天圣四年(1026),范仲淹又回到应天府为母亲守孝。期间受留守晏殊聘请,主持应天府书院。他“尝宿学中,训督学者皆有法度,勤劳恭谨,以身先之,由是四方从学者辐辏,其后以文学有声名于场屋、朝廷者、多其教也。”(7)三年中,他在此留下很多珍贵的诗文。文中提出的“君以民为体”、“用天下心为心”、“政在顺民心”等,折射出的修身、齐家、治国理念,都要高出儒、墨、道先辈们的境界。
特别是在守孝期间冒哀上书,开头便表现出了忠孝为本的人格:“盖闻忠孝者,天下之本也。其孝不逮矣,忠可忘乎?此所以冒哀上书,言国家事,不以一心之戚,而忘天下之忧,庶乎四海生灵,长见太平。”继而提出“固邦本、厚民力、重名器、备戎狄、杜奸雄、明国听”(8)的十八字治国方略,都反映出范仲淹的忠君爱民理念。这些思想已成为我国古代民本思想的精华。毫无疑问,范仲淹两次进入应天府书院,为他全面系统接受中国优秀文化,吸纳升华道、墨、儒、法学说精髓,最终形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天而乐”思想,并为他逐渐凝结的以忠恕仁爱为中心的高尚家风,起到了催化作用。
    3、家族优秀文化的传承是范仲淹家风形成的历史源渊。
    范仲淹家风的形成无疑受其先辈们优秀思想的影响。战国时的范蠡是范氏家族的先祖之一,也是士大夫中不贪权贵、激流勇退的楷模式人物。北宋宝元元年(1038),范仲淹调知越州(今绍兴),便立即拜谒范蠡的旧居翠峰院,为有这样的先祖而骄傲,遂作诗:“翠峰高于白云闲,吾祖曾居水石间;千载家风应未坠,子孙还解爱青山。”(9)还将他在州衙的住处取名“清白堂”。范仲淹的高祖父(四世祖)范隋,唐朝末年任处州丽水(今浙江丽水)县丞。后因北方战乱不归,定居苏州,其后人数代在吴越国担任重要官职。范仲淹生父范庸,博学能文,为官耿直,曾任诸王幕府。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随吴越国国王钱俶归顺北宋。先后任成德军、武信军、武宁军节度掌书记。翻阅范仲淹的家族历史,世代官宦,皆无劣迹,包括范仲淹的继父朱文翰,亦属忠直之士。在封建社会的官宦家庭中,没有浓厚的文化底蕴,没有良好的家风,是不可能长期维系这种世家传承的。可以说,范仲淹骨子里的遗传因子和家族传统文化的薰陶,对范仲淹家风的形成,有着不可低估的历史性影响。
    二、范仲淹家风的主要内容
范仲淹家风有好多方面,主要的有以下几点:
1、志存高远,忧国爱民。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忧国爱民是士大夫们倡导的最高境界,由于范仲淹家族世代多有为官者,故这一理念也成了范仲淹家风的闪光点。
    范仲淹自幼胸怀大志,慨然以天下为己任,青少年时代便立下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志向。20岁游关中,见病尸遍野,立言大丈夫当以利泽民生为务。晚年知邓州时写下的千古名篇《岳阳楼记》,总结了其做人之道和为官之本,提出了“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10)的理念。在古代,君代表国家,忧君就是忧国家、忧社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对忧国爱民思想的高度概括。不仅成为范氏家风千年不衰的基石,也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成为千百年来仁人志士推崇的思想境界。
    范仲淹忧国爱民的核心是以民为本,利泽民生。
宋真宗天禧五年(1021),范仲淹调任泰州西溪盐监。当时泰、海、楚、通四州,位于江淮之南,东临黄海,唐代修建的捍海堤因年久失修,海水倒灌,冲毁盐场,淹没良田,不但朝廷盐利受损,百姓也流离失所。范仲淹见民受其苦,国损其利,他虽不管地方行政,但却一再给朝廷上书建议复修捍海堤。天圣二年(1024),朝廷任命范仲淹为灾区中心兴化县的县令,负责治理海患。他不负重托,亲率几万民工日夜劳作在修堤工地。正当施工高潮时,突遇暴风雪,大浪突然袭来,一百多人顿时被卷入海底。一时各种非议四起,要求停工罢修。范仲淹力排众议,上书朝廷,申明了修捍海堤的好处。经前后两任三年努力,终使大堤告成,地方经济恢复,国家盐利增收,流离的百姓又回到故乡。人们感谢范仲淹,将此堤称为“范公堤”。
明道二年(1033),京东、江淮一带遇大旱,相继又遭受了严重的蝗虫灾害,庄稼颗粒不收,百姓挣扎在死亡线上。刚回京任右司谏的范仲淹得知情况后,立即上书,请求仁宗皇帝派员赈济灾民。当时仁宗正忙着在后宫吃喝玩乐,很少上朝理政。范仲淹见上书石沉大海,于是冒着触犯圣威的风险,前去质问仁宗皇帝。说:“宫掖中半日不食,当如何?今数路艰食,安可置而不恤?”(11)他的这番话问得仁宗无言以对,就顺水推舟派范仲淹前去赈灾。当年,范仲淹以一个盐官因上书自讨了个修堤的苦差事,这次他这个谏官,又因言得差,自讨了一份棘手难办的赈灾之事。但范仲淹为了利泽民生而不避艰险。他一到灾区就开仓济民,组织生产自救。他知道大灾之后必有大疫,就遍设诊所,还亲自研制出一种防疫的药丸分发百姓食用。回京时又特意带回灾民吃的野草,请仁宗传示后宫,以戒宫中奢侈浪费。
    范仲淹的爱民还表现在勇于担当上。皇祐二年(1050年),杭州遭旱灾,百姓生活无着落。知杭州的范仲淹根据杭州人喜游西湖,好佛事的特点,鼓励百姓赛龙舟,自己还亲自带着官员们游宴于西湖。他又召集各寺方丈,说灾荒之年工价最低,号召大兴土木修建寺庙。他还组织修建官房,以粮代发工钱。当时有一名监司弹劾范仲淹,说他不恤荒政,大灾之年游西湖,还大兴土木,伤耗民力。范仲淹说,大肆官游,大兴土木,是为了用官府和富豪们多余的钱粮,加惠受灾的百姓,游玩的是一个人,靠他活命的就是几十个人了。实践证明,范仲淹这些招数的实行,每天都要出动劳力数万人。这一年杭州平安渡过了灾荒。
2、光明磊落,诚信不欺。
    范仲淹一生光明磊落、诚信不欺,集中体现在“不欺”二字上。庆历六年(1046年),邓州人贾黯考中状元后回乡省亲,专程到花洲书院拜见恩师范仲淹,请教治国立身之道。范仲淹对他说:“君不忧不显,惟不欺二字可终身行之。”(12)贾黯如获至宝,终身佩服践行,后官至左司郎中、开封知府、御史中丞。为官清廉耿直,遇事敢说敢为,深孚众望,当得益于范仲淹的不欺教诲。
    范仲淹不但诲人不欺,自己的一生,也是践行不欺的一生。范仲淹在应天府书院读书期间,与朱某要好。一日,朱某生了重病,范仲淹精心照料,亲自为他煎药捧汤。朱某临终前对范仲淹说:“某尝遇异人,得变水银为白金术。吾子幼,不足传,今以传君。”(13)遂将其方并白银赠范仲淹,范仲淹力辞不受,朱某已气绝身亡。范仲淹无奈,只好把它包好存了起来,此后再也没有打开过。朱某的儿子叫朱寀(采),渐渐长大成人,在范仲淹的精心培养下,考中了进士。范仲淹便把方子和白银还给了朱寀,并嘱咐他好自为之,早日成家立业。当代著名画家陈雄立先生,听我讲了这则范仲淹轶事后,感慨万千,遂作画一幅,并题诗日:“万事渊源随因果,助人更上一层天。胸怀坦荡识君子,出得淤泥见清莲。”朱寀后累官秘书丞、集贤校理。
    范仲淹一生推荐人才无数,但胸怀坦白,正大光明,从不夹杂个人恩怨而任人唯亲、结党营私。在对胡瑗和石介的使用上最能说明这一点。胡瑗和石介均为大学者,与孙复并称“宋初三先生”。范仲淹曾三次推荐胡瑗,先是聘请胡瑗任苏州郡学教授,并于景祐三年荐胡瑗进京参与更定雅乐,成为胡瑗一生的转折点。第二次是范仲淹受命边帅时,荐胡任陕西丹州军事推官,充分发挥了其军事智囊才能。再后荐胡任学官。胡瑗后任国子监直讲、天章阁侍讲兼管勾太学,铸就了胡瑗一生的辉煌。石介一生疾恶如仇,极力支持范仲淹、韩琦等忧国忧民的改革者。庆历三年(1043),范仲淹任参知政事,欧阳修、余靖、蔡襄、王素等人都推荐石介为谏官,宰相也己认可,唯范仲淹不同意。他认为石介性刚直,天下所闻。然性亦好异,若任谏官,必以难行之事为难朝廷,稍不随意,则引裾折槛,叩头流血,无所不为,必误大事。怎么能用这样的人为谏官呢?大家佩服范仲淹的公正无私,从此不再推荐石介为谏官。
    不欺,在理念上即为不欺君心,不欺民心,不欺自己的良心。也就是于己无欺,于世无欺。表现在实践上则是刚直不阿,光明磊落,公平处事,坦诚为人。从冒哀上书到主持庆历新政;从三次被罢官到携子守边;从年轻时提出“不以一心之戚,而忘天下之忧”(14),到晚年时发出“持一节以自信,历三黜而无悔”(15)的呼喊,无不渗透着范仲淹的不欺精神。
    3、乐善泛爱,扶危济贫。
    范仲淹一生“天性施与,人有急必济之,不计家用有无。既显,家中如贱贫时,家人不识富贵之乐。”(16)宝元元年(1038)十一月,范仲淹由润州(今江苏镇江市)调任越州知州(今浙江绍兴市)。到任不久,户曹(掌管户籍、赋税、土地、财政收支的官)孙居中病死在任上。孙为官清廉,家贫子幼,无力办理丧事。范仲淹便从自己的俸禄中拿出一百缗(一缗为一千文),料理孙居中的后事,又雇了一条大船,派了一名可靠的衙役,护送着孙居中的灵柩和一家老幼回原籍。临行前,范仲淹考虑到路上的安全,还写了一首诗交给那位衙役,并嘱咐他路上若有关津盘查,可让他们看看他的这首诗。诗日:“十口相将泛巨川,来时暖热去凄然。关津若要知名姓,定是孤儿寡妇船。”(17)充满了对孤儿寡母的怜悯与同情。
    范仲淹知邓州期间,有一次叫他的儿子纯仁到苏州搬运五百斛小麦(古代十斗为一斛,南宋改为五斗)。一天晚上,船行至丹阳,忽然听到附近的一只船上有哭声。便派随从过船相问。原来,那船是石曼卿护送亲人灵柩回家安葬的,船至中途,钱尽粮绝,一家人正为此发愁。石曼卿,名延年,北宋文学家,宋城(今河南商丘)人,历官光禄寺、大理寺丞,太子中允。政治上与范仲淹志同道合,后落职海州通判。他一生廉洁自律,家道清贫,突然遭遇三起丧事的不幸,实在难以应付。范纯仁便把麦子和船送给了石曼卿。范纯仁回到邓州,把遇到石曼卿的情况说了一遍。范仲淹意味深长地对儿子说,救人危难是做人的本份,这才象我的儿子。这就是“麦舟助丧”的典故。
    范仲淹一生未置房产,景祐元年(1034)六月,范仲淹回到他的故乡苏州任知州,朋友们向他介绍一处风景秀丽的地方,叫南园,原是五代时吴越广陵王钱元璙的别墅。范仲淹很满意,便买了下来,准备简单整修后搬进去,退休后也有个安居的地方。一天,一个风水先生对范仲淹说,你买的这块地是龙头宝地,将来子子孙孙定会科甲不断,成为世世代代的公卿之家。范仲淹听后,感慨地说,我家世代出贵人,还不如让天下有志之士都来这里接受教育,源源不断地产生治国之才。于是就捐出了这块宅地,并主持建成苏州郡学。后经其子纯仁等扩建,规模之盛,甲于江南,培养了大批人才,仅宋代50余年间登科者就超过百人,明清两代苏州出的状元、进士居全国之首。
    皇祐元年(1049),范仲淹由邓州知杭州,在一次闲谈中曾流露出想退闲的意思,孩子们打算为他买下洛阳一处叫“绿野园’’的住所,让他安度晚年。“绿野园”曾是唐代名相裴度的住所,在当时非常有名气。但被范仲淹拒绝了。他说:“在唐如晋公者,谁可尊也,一旦取其物而有之,如何得安?(18)孩子们又提出在洛阳买块地建一处园林住宅,也被他拒绝了。他说,你们不要为我担心,有钱应用到赈济同族上。这就是范仲淹,真可谓以四海为家的大丈夫!
范仲淹虽然不买裴堂,但却留下了“义田活族”的典故。范仲淹晚年献出自己的积蓄,由其三兄范仲温购田千亩,办起了义庄。范仲淹又专程去苏州,与族中长辈们共同议定了义田的管理办法,同时选出了族人中德高望重的长者掌管义庄。范仲淹在《告子弟书》中道出了办义庄的初衷:“吾吴中宗族甚众,与吾固亲疏也。苟祖宗之意无亲疏,则饥寒者吾安得不怕?自祖宗来,积德百年,而始发于吾,得至大官。若独享富贵不恤不恤宗族,异日何以见宗族于地下,今何颜入家庙?”(19)范氏义庄曾延续900多年,义田最多时达五千多亩,在周济族人,稳定社会中起了很大的作用。据记载,范仲淹除在苏州置义田外,还在他的第二个故乡,淄州长山县(今山东邹平)也置义田400多亩。有学者研究认为,范仲淹是社会大同的发明者。
4、崇尚孝道,尊老敬贤。
    孝为仁之本。唯有大孝之人,必能行大仁之政。范仲淹称得上是崇尚孝道的楷模,他认为:“唯王孝於其亲,可以训天下之为人子者;忠于其君,可以训天下之为人臣者。唯忠孝之至诚,与天地而不泯。”(20)大中祥符四年(1011),范仲淹辞母去应天府书院求学,母亲十分不舍,范仲淹含泪与母亲约定,十年为期,考中进士之后,定来接母亲奉养。由于范仲淹的勤学苦读,只用了五年时间,就考中了进士,被任命为广德军司理参军,便立即接母亲去任所奉养。天圣九年(1031),范仲淹上疏仁宗帝请求对已去世的母亲加封:“今为迁奉在近,未曾封赠父母。窃念臣在襁褓之中,已丁何怙,鞠养在母,慈爱过人。恤臣幼孤,悯臣多病,夜扣星象,食断荤茹,逾二十载,至于其终。又臣游学之初,违离者久,率常殒泣,几至丧明。而臣仕未及荣,亲己不待,既育之仁则重,罔极之报曾无,夙夜永怀,死生何及。……乞先移赠考妣。”(21)从这篇读了让人动情落泪的奏状中,使我们看到了范仲淹对母亲的感情之深和孝心之诚。
    范仲淹四岁时随母到朱家,29岁时复姓归宗。既宗于范家,又爱于朱家,既笃于情,又笃于义。故而,“公以朱氏长育有恩,常思厚报之。及贵,用南郊所加恩,乞赠朱氏父太常博士,暨朱氏诸兄弟,皆公为葬之,岁别为飨祭。朱氏子弟以公荫得补官者三人。”(22)因为把“孝”作为立身之本,才使范仲淹拥有“求民疾于一方,分国忧于千里”(23)的忧国忧民胸怀,为老百姓的利益兢兢业业,终其一生。
    范伸淹在为人处事上,一生忠恕,尊老敬贤。北宋的神童进士、著名诗人晏殊,官至宰相。1027年晏殊任南京留守时,知守孝在家的范仲淹有才,便请其掌教应天府书院。l028年,晏殊回朝任御史中丞、资政殿学士,又推荐范仲淹进京任秘阁校理。范仲淹很感谢晏殊的提携,终生以门生自谦。但范仲淹很有独立性格,从不因个人友情放弃原则。当年范仲淹上书反对仁宗率百官为刘太后祝寿,又请刘太后还政。晏殊闻之大惊,把范仲淹叫到家里狠批了一顿,说你范仲淹太狂妄,这样不但会毁了你的前程,也会连累推荐你的人。但范仲淹却不肯因师生之谊而放弃自己的理念。范仲淹说:我正是因为是你举荐的,所以才担心与你的举荐不相称,想不到今天为社稷大事得罪了老师您。这件事后,范仲淹仍以师礼对待晏殊,晏殊也慢慢消除了对范仲淹的怨恨,在很多关键时刻都支持了范仲淹。后来范仲淹每到一地,都要给晏殊写信报告自己的情况。知邓州时还给晏殊写了几篇诗文,介绍百花洲胜景,皇祐元年(1049年)调往杭州,途中专程拜访了也被贬职到陈州的晏殊,仍以门生自称,如诗说:“曾入黄扉陪国论,重来绛帐就师资”(24)。
5、自甘清贫,廉洁从政。
    范仲淹为官38年,曾在基层任职,也任过边帅,还在朝廷里任副宰相,既有权轻言微的时候,也有官高权重的辉煌,但他一生严于律己,自甘清贫。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延安)时,朝廷赐给他很多金银粮食,他都用来奖励奖励士兵,安抚边境少数民族首领,自己分文不取。《范仲淹全集·言行拾遗事录》中记载着范仲淹这样三件遗事:一是自计日食奉养之费。公遇夜就寝,即自计一日食饮奉养之费及所为之事,果白奉之费与所为之事相称,则鼾鼻熟寐;或不然,则终夕不能安眠,明日必求所以称之者。二是十年不增一人。公为吏部员外郎出守时及官历二府,以至于薨,凡十年,不增一人,未尝易也。三是散绢报宗族乡党。公自政府出,清理家当,唯有绢三千匹,自大及小,尽散宗族乡党。他认为:宗族乡党,见我生长,幼学壮仕,为我助喜,我何以报之哉?这就是自甘清贫的范仲淹。他把全部积蓄都用在了办学校、置义田,帮助部属亲友、抚恤孤寡贫困上,以至死后“敛无新衣”(25)。
    庆历二年(1042)四月,朝廷加知庆州的范仲淹为邠州观察使。范仲淹、韩琦等均是龙图阁直学士任边帅,改为观察使,朝廷认为可正其名使其总戎。观察使是武官职,级别相当于文职中的秘书监。但是两职之间,俸禄却大为悬殊。秘书监年俸仅为四十五千,观察使却为二百千。因此,朝廷将陕西四路的边帅改为观察使,也有为边帅加官增禄之意。然而,范仲淹却连上三表,坚辞不受。他说:“自古将帅与士旅同其安乐,则可共其忧患,而为国家之用。故士未饮而不敢言渴,士未食而不敢言饥。”(26)范仲淹身体力行,与将佐士卒同甘苦,共患难,以德将兵,使边境军心稳固,士气大增,从而筑起了一道坚固的铜墙铁壁。
6、尊妻爱子,勤俭持家。
天圣二年(1024),在泰州西溪任盐监的范仲淹,与应天府李昌言长女结成百载姻缘。范仲淹与李氏共同生活仅十三年,但二人感情之深,关系之密,堪称夫妻典范。李氏与范仲淹结婚后,范仲淹将老母谢氏接到应天府与李氏一起生活,李氏对婆婆非常孝敬,照顾得无微不至。明道二年(1033),范仲淹被召回京都任右司谏,李氏随夫到开封居住。这年年底发生了仁宗皇帝废郭皇后的事,范仲淹上书反对,仁宗不予理会。范仲淹便联络十来名台谏官员,准备去面见皇上辩理。范仲淹临去之前,曾与妻子谈及此事,妻子估量利害,拉着丈夫的衣服求他不要去。但范仲淹以国事为重,还是义无反顾地去了。结果第二次被贬出京,任睦州(今浙江建德)知州。范仲淹对妻子的关心和劝阻是非常感激的。在《赴桐庐郡淮上遇风三首》(27)诗中写道:“平生仗忠信,尽室任风波。妻子休相咎,劳生险自多。商人岂有罪?同我在风波。”又在《出守桐庐道中十绝》(28)引诗中说:“一意惧千古,敢怀妻子荣。妻子屡牵衣,出门投祸机。宁知白日照,犹得虎符归。”从诗的字里行间里,可以看得出夫妻同甘苦共患难的深情厚义,还表露出了范仲淹对妻子受连累的内疚之情。景祐三年(1036)。范仲淹被扣上“朋党”的帽子,第三次遭贬,出知饶州(今江西鄱阳),并被抄家,当日逐出京城。李夫人身心遭受极大摧残,到饶州三个月便含恨去世了。范仲淹咽泪而泣,三日不食。此时的范仲淹一方面遭千古奇冤的“朋党”之灾,一方面忍受着亡妻之痛,同时更忧于朝政民情。景祐四年(1037),调任润州(今江苏镇江)时,他把妻子的灵柩带到润州,停放在瓜洲寺中。李夫人逝世四年后,范仲淹带着丧妻之痛,携长子去西北守边。在惨烈的战斗中,范仲淹更加怀念他的妻子,在很多诗词中都折射出他思妻思亲的泪花,在《御街行·秋日怀旧》(29)中写道:“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欹,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在《苏幕遮·怀旧》(30)中写道:“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特别在《渔家傲·秋思》(31)中更发出了感人肺腑的心声:“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范仲淹一生洁身自好,而且对子女要求甚严。欧阳修称其:“少有大节,于富贵、贫贱、毁誉、欢戚,不一动其心,而慨然有志于天下”。“公为人外和内刚,乐善泛爱。丧其母时尚贫,终身非宾客食不重肉,临财好施,意豁如也。及退而视其私,妻子仅给衣食。”(32)范仲淹的二儿子纯仁结婚的时候,女方家境较好,要陪嫁罗绮帷幔。范仲淹知道后很不高兴地说,罗绮岂是做帷幔的东西,我家历来以节俭为家训,怎么可乱了家规!如果敢拿回家,我将当庭烧了它。
    其兄范仲温曾要求仲淹给自己的儿子们谋个一官半职,范仲淹在给范仲温回信中,着重谈了对侄子们的教育问题,指出“二郎、三郎,并勤修学,日立功课。彼中儿男,切须令苦学,勿使因循。须侯有事业成人,方与恩泽文字。”(33)“汝等但小心,有乡曲之誉,可以理民,可以守廉者,方敢奏荐。”(34)两位侄子在他的教育下,学业上进,品行端正,深受邻里乡亲的喜爱。后来经范仲淹推荐,朝廷按典章惯例给予恩荫入仕。此时范仲淹又马上给他们写来书信,提出了一系列做人做官要求:“汝守官处小心,不得欺事。与同官和睦多礼,有事即与同官议。莫与公人商议,莫纵乡亲来部下兴贩,自家且一向清心做官,莫营私利。汝看老叔如何?还曾常私否?”(35)这样的家族怎能不兴旺呢?
    三、结论
    范仲淹作为历史上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教育家,其丰富坎坷的人生经历,使其形成的家风,既有中国传统家风的代表性,如孝亲尊长、勤俭持家、敬夫爱妻、恭兄友弟等等,更有其独特的鲜明个性。“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念便是范氏家风中的闪光点和基石。可以说,只有忠于国家,热爱人民,一个人才能干成大事业,一个家族才能兴旺发达。
    在范仲淹家风熏陶下,其四个儿子个个贤能。长子纯祐,“性英悟自得,尚节行”(36)。十六岁随父出征西夏,屡立战功。为孝敬父母,不应科举。后荫官将作监主薄,因西北战争患疾,四十九岁便去世了。次子纯仁,为人谦逊温和,正直宽恕,道义当前毫不畏缩,私怨面前大度宽恕。范纯仁曾经说:“吾平生所学,得忠恕二字,一生用不尽。以至立朝事君,接待僚友,亲睦宗族,未尝须臾离此也。”(37)曾有亲族向他请教修身养德之道,他说:“唯俭可以助廉,唯恕可以成德。”(38)他举进士后,为侍奉双亲而不应召,父亲去世后方入仕。后来做了宰相,仍恪守家风,俭朴廉洁,所得俸禄也像父亲一样,用来资助“义庄”,帮助族人。因此,史家说他“位过其父而有父风”(39)。三子纯礼官至礼部尚书,“沉毅刚正”(40)“为政宽仁”。四子纯粹历任知州,加龙图阁直学士,“沉毅有干略”(41)。近千年来,范氏家族长盛不衰,且代有名人才俊,这与范仲淹的家风代代相传有着直接的关系。
    家风是一个家族的传统风尚,是家庭成员立身做人的行为准则,好的家风可以维系家族和睦昌盛,也是社会进步和文明的助推器。所以家风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历史上众多名家的家风家训都曾给后世以很大影响。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今天,很值得我们借鉴。
    家庭是孩子接受教育最早的地方,而家风则是一种潜在的无形力量,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心灵,塑造着孩子的人格。有其父便有其子,说的就是家风的重要性。可以说,有什么样的家风家规,就有什么样的后代。面对当前世界范围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形势下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面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更需要在孩子懂事的时候,就开始深入浅出地进行道德启蒙教育;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循循善诱,以事明理,引导其分清是非、辨别善恶。这就需要每个家庭都有好的家风,通过每个家庭成员良好的言行举止,培养好下一代。
    让我们在努力吸取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基础上,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新风尚,集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
    注译:
    (1)朱熹《朱子语类》。(2)《范仲淹全集》第l94页范仲淹《岳阳楼记》。(3)毛泽东讲堂录。(4)《范仲淹全集》第814页范仲淹《齑赋》。(5)《范仲淹全集》第866页《范仲淹年谱》,简称《年谱》,下同。(6)《范仲淹全集》笫66页范仲淹《雎阳学舍书怀》。(7)《范仲淹全集》笫6870页《年谱》。(8)《范仲淹全集》第210页范仲淹《上执攻书》。(9)《范仲淹全集》第2182页范仲淹《题翠峰院》。(10)《范仲淹全集》第l94页范仲淹《岳阳楼记》。(11)《范仲淹全集》笫877页《年谱》。(12)《范仲淹全集》笫903页《年谱》。(13)风凰版《范仲淹全集》第794页。(14)《范仲淹全集》第419页范仲淹《邓州谢上表》。(15)、(24)《范仲淹全集》笫824页富弼《范文正公仲淹墓志铭》。(16)《范仲淹全集》笫740页范仲淹《孤儿扶丧》。(17)《范仲淹全集》笫907页《年谱》。(18)《范仲淹全集》笫802页范仲淹《告子弟书》。(19)《范仲淹全集》笫281页范仲淹《祭英烈王文》。(20)《范仲淹全集》笫430页范仲淹《求追曾考妣状》。(21)风凰版《范仲淹全集》笫792页。(22)《范仲淹全集》笫419页范仲淹《邓州谢上表》。(23)《范仲淹全集》笫l32页范仲淹《过陈州上晏相公》。(25)《范仲淹全集》笫402页范仲淹《让观察使第一表》。(26)《范仲淹全集》笫92页。(27)《范仲淹全集》笫93页。(28)《范仲淹全集》笫735页。(29)、(30)《范仲淹全集》笫734页。(31)《范仲淹全集》笫807页范仲淹《告诸子书》。(32)《范仲淹全集》笫812页欧阳修《资政殿学士户部侍郎文正范公神道碑铭并序》。(33)《范仲淹全集》笫655页《家书》。(34)、(35)《范仲淹全集》第658页《家书》。(36)、(37)、(38)、(39)、(40)、(41)《宋史范仲淹传》。
    (作者系政协邓州市委员会八届、九届主席,中国范仲淹研究会副会长,河南省范仲淹文化研究会执行会长,邓州习氏文化研究会会长)
分享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