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关于我们
范氏动态
范氏快讯
范氏图库
在线视频
公告
范学书讯
范氏文化
文化产品
范氏溯源
范氏名人
范氏名胜
名人书画
姓氏文化
范学研究
范仲淹研究
文献典籍
学术论著
研究团体
宗亲联谊
机构概况
范氏分布
寻根问祖
宗亲联谊
宗亲留言
会员申请
范园
范园简介
范园保护相关政策
范园大事记
范园图片
范园建设规划
范园旅游
范氏企业
伊龙集团
洛阳华中铝业
广州范氏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伊龙高新公司
伊龙药业公司
范氏族谱
网站留言
网务堂
网站导航
热点新闻:
[2024-10-03]
苏州景范中学西校区范文正公像揭幕
[2024-06-05]
破解河南范家门景区崛起密码
[2015-05-19]
范长龙敲打克里中方主权不容侵犯
[2015-05-19]
克里首见军委副主席 外媒:被范长龙先将一...
[2015-04-03]
范长龙与缅甸国防军总司令紧急通话
[2014-03-27]
范圣刚荣获公益中国关注文化健康产业贡献奖
范氏快讯
公告
范学书讯
范仲淹研究
文献典籍
学术论著
研究团体
范园大事记
网务堂
热点新闻
首页横幅
文化产品
姓氏文化
范氏溯源
范仲淹研究
文献典籍
学术论著
研究团体
范仲淹网
主 编:范少武 电话:13700791022
副 主 编:范宏伟 电话:18837988388
法律顾问:范纪奎 电话:13838813110
联系地址:中国·河南省伊川县伊龙国际大酒店306室
邮政编码:471300
邮箱:ycxwf@163.com
网址:
http://fzyw.org/
您当前的位置:
网站首页
-
范仲淹研究
- 花洲书院与《岳阳楼记》
花洲书院与《岳阳楼记》
时间:
2024/7/24 17:23:38
来源:
字体:[
超大
中型
标准
]
花洲书院与《岳阳楼记》
花洲书院是我国著名书院之一,位于河南省邓州市古城东南隅,为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范仲淹所创建。其为世人所熟知的千古名篇《岳阳楼记》即创作于此。花洲书院也因此而千古流芳。
(一)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苏州吴县人,生于真定府(今河北正定),唐代宰相范履冰之后,其父范墉于太平兴国三年(978年)从吴越王钱俶归宋。范仲淹2岁而孤,生母谢氏改嫁朱文翰,从宦湖南安乡、淄州、长山等地。少年时期,他勤奋力学,“断齑画粥”的故事广为后人所传颂。可谓“少有大节,慨然有志于天下”。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进士及第,开始踏上仕途。历任幕职官、地方官和朝官,其间亦曾为将,经略陕西,主持抗击西夏战争,后为宰相,执朝政,开始变法,史称“庆历新政”。
范仲淹知邓州是在庆历新政失败之后。新政失败后,他自请外放,任陕西四路宣抚使兼知庆州。一年后,以疾请解边任,遂以给事中、资政殿学士的身份知邓州。邓州为中州名郡,出任邓州者,多为中央要员。在范仲淹知邓州之前,宰相张永德、赵普先后任武胜军节度使,苏易简、寇准、陈尧咨、刘筠、谢绛等曾任邓州知州。在邓州3年,范仲淹不以毁誉累其心,不以宠辱更其守,求民疾于一方,分国忧于千里。他重农桑,兴水利,清积案,惩贪官,孜孜民事,政平讼理,关心人民疾苦,与民休戚与共,深为百姓拥戴。
范仲淹是一代儒宗,极为重视教化,尤重书院讲学。钱穆曾云:“北宋学术,不外经术、政事两端。”并将“宋学精神”概括为“革新政令”和“创通经义”两方面,认为“宋学精神”之所寄则在书院。范仲淹的历史功绩不仅在于政事革新,于创通经术和书院讲学方面亦是开风气之先。早在天圣年间,他就曾主持睢阳学舍的教育,并有判国子监的宦历,其教学思想和实践影响一代人。知邓州后,他深感邓州学校不兴,遂创办书院以昌学术与文教。因书院东侧有百花洲,故名花洲书院。书院成立后,范仲淹亲自到书院讲学,为学子们传道授业解惑。此后,邓州文运大兴。
(二)
花洲书院为世人所知,不仅因为其创办者为一代名臣范仲淹,还因为范仲淹的千古名篇《岳阳楼记》也诞生于此。
《岳阳楼记》是范仲淹应好友滕宗谅之请而写的。滕宗谅与范仲淹是同年进士,在仕宦之途中多有交集。考察范仲淹的交游,可以说与其相知最深,关系最紧密之人,无疑首推滕宗谅。二人可谓是一生之挚友。滕宗谅曾与范仲淹同在边疆与西夏作战,他临危不惧,有非凡之才。后为御史弹劾,知岳州,迁知苏州,逾月而亡。滕生平好学,为文长于奏议,尤工古律诗,积书数千卷。范仲淹对其“名以召毁,才以速累”的坎坷深为惋惜,对其因“御史风言”,“投杼之际,迁于巴陵”的遭遇,极为感慨。但滕在逆境中并未沉沦。在岳州,“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之余,重修岳阳楼,将唐宋前贤关于此楼的诗赋汇为一编,刻于其上。范仲淹应其之请,写了千古名文《岳阳楼记》。
对于《岳阳楼记》的写作,有一论题为文史学界讨论之热点,即范仲淹是否到过洞庭湖。有人说去过,也有人认为没有去过。持未到论的观点有三:一是说滕宗谅写给范仲淹一封《求记书》,并附寄一副《洞庭秋晚图》,范据此信中的介绍及画意,“神游物外,心与景接”,挥毫写就;二是说范仲淹是模拟太湖而写;三是说根据鄱阳湖风光加以联想而描绘以成。其实这一问题并不难解决,通读关于范仲淹的文献自可明了。有史家业已指出,范仲淹的很多诗文中都描写过洞庭湖,应是其到过洞庭湖的明证。比如《听真上人琴歌》云:“陇头瑟瑟咽流泉,洞庭萧萧落寒木。”又如,《和延安庞龙图寄岳阳滕同年》诗云:“优游滕太守,郡枕洞庭边。几处云藏寺,千家月在船。疏鸿秋浦外,长笛晚楼前……”这首诗与《岳阳楼记》有异曲同工之妙,可视为到过洞庭湖的力证。还有,景祐元年(1034年)范仲淹谪守桐庐,赴任途中写下《新定感兴》诗五首,其第四首有云:“去国三千里,风波岂不赊。回思洞庭险,无限胜长沙。”这是将洞庭之险,比作政治风波的险恶。类似诗作不胜枚举。除诗歌外,还有文献资料亦可援引。如宋末著名地理学家王象之在《舆地纪胜》卷70中写道:“范文正公读书祠堂,在安乡县。仲淹幼孤,从其母归朱氏,朱宰安乡,与俱来读书此地。”祝穆《方舆胜览》卷30亦有类似记载。更加生动地记载范仲淹在安乡生平行实的书为康熙《安乡县志》。县志卷11有《重修范文正公书台记》。这是关于范仲淹安乡遗迹的最早记载,详实地叙述了安乡范文正读书台的来龙去脉。所以我们可以认为,志学之岁以前的范仲淹,在县三面皆大湖的澧州安乡县度过了其少年生涯。他对洞庭湖细致入微的观察,使他对洞庭风光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40余年之后,他应滕宗谅之请时,文思如泉,以如椽之笔写下了千古绝唱《岳阳楼记》。
(三)
在邓州3年,范仲淹写下了大量诗文,迎来了一生中的创作高潮,很多名作就是描写花洲书院与百花洲的。
据传,位于城东南隅的百花洲,由谢绛在1039年任知州时所建。迄今这里仍保存有邓州最完好的一段古土城墙。后来,范仲淹在此基础上修建成书院园林。百花洲“楼阁春深、池塘人静、花情柳意、月彩波光”,范仲淹对此情有独钟,时去赏玩且流连忘返。他曾把百花洲的诸景点画成图,并写诗一首寄给判陈州的故相晏殊,此诗即为《献百花洲图上陈州晏相公》。这是范仲淹写得最好的一首山水诗,堪称令人赏心悦目的神来之笔。洲南有菊台,而城上有览秀亭,是前任谢绛所营造,范仲淹又重修一新。九月九日重阳节,他登亭览胜,“尽览洲中秀,历历销人忧”,颇有宠辱皆忘的意境。更难能可贵的是,范仲淹并未将此风光秀丽的园圃据为己有,而是辟为公园,与民同乐。嘉靖《邓州志》云:“公余营花圃,为台榭之胜,许民游乐。”
总之,解除机政和边防重任的范仲淹,邓州之任在“幕中文雅尽嘉宾”的友情和诸子随侍的亲情中,度过了一生中极为难得的惬意时光。他利用罕有的空闲,“亦且读书,涉道贵深,退即自乐,非升沉之可摇也”。其“惟道可依,日扣圣门”的向学之心,投老弥坚。后来,邓人在州治建“景范楼”,怀念他在邓州的政绩和遗泽,在百花洲又建范祠祀之。元丰元年(1078年),黄庭坚陪客人游百花洲,咏诗云:“范公种竹水边亭,漂泊来游一客星。神理不应从此尽,百年草树至今青。”陈与义也有《邓州西轩书事十首》,其九云:“范公深忧天下日,仁祖爱民全盛年。遗庙只今香火冷,时时风叶一骚然。”诗人认为,范仲淹的进退,身系赵宋王朝的兴衰,这可谓推崇备至了。
从范仲淹之后,一直至晚清,花洲书院虽屡遭战火焚毁,又历经修葺,但学术薪火传承不断。2002年至2005年,邓州市历时3年对花洲书院进行全面修复。现书院多为清代遗构及近代扩建格局,园林风格崇尚自然,宁静淡雅,严谨的形制中交织着飘逸,书院内厚重的历史文化气息不减当年。书院空间于小中见大、简中寓繁,史境、诗境、寓境皆得,宜思宜居宜游,颇能体现儒家“乐和”的精神涵义。步移景异,意象深远。今日,遥想当年范仲淹知邓州希望殷殷而创办书院,修百花洲而与民同乐,或饮酒览胜或讲学会友之情景,真让人感慨系之!斯人已去,精神长在。〔来源:新华社客户端,作者张军 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文史部副主任〕
分享到:
【打印本页】
【返回前一页】
【关闭窗口】
文章链接:
http://sc744.hengkaikeji.cn/shownews.aspx?id=581
上一篇:
传承弘扬范仲淹的忧乐精神
下一篇:
学点范公的担当精神
相关文章:
·范仲淹民本思想新探
·论范仲淹家风 --杨德堂
·范仲淹与医学
·《宋故冯翊郡太君张氏墓志铭》考
·范仲淹家族支系迁徙考略
·《岳阳楼记》是怎样写成的
·花洲书院与《岳阳楼记》
·担当精神的践行者
·论范仲淹的家风 ---杨世利
·学点范公的担当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