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关于我们
范氏动态
范氏快讯
范氏图库
在线视频
公告
范学书讯
范氏文化
文化产品
范氏溯源
范氏名人
范氏名胜
名人书画
姓氏文化
范学研究
范仲淹研究
文献典籍
学术论著
研究团体
宗亲联谊
机构概况
范氏分布
寻根问祖
宗亲联谊
宗亲留言
会员申请
范园
范园简介
范园保护相关政策
范园大事记
范园图片
范园建设规划
范园旅游
范氏企业
伊龙集团
洛阳华中铝业
广州范氏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伊龙高新公司
伊龙药业公司
范氏族谱
网站留言
网务堂
网站导航
热点新闻:
[2024-10-03]
苏州景范中学西校区范文正公像揭幕
[2024-06-05]
破解河南范家门景区崛起密码
[2015-05-19]
范长龙敲打克里中方主权不容侵犯
[2015-05-19]
克里首见军委副主席 外媒:被范长龙先将一...
[2015-04-03]
范长龙与缅甸国防军总司令紧急通话
[2014-03-27]
范圣刚荣获公益中国关注文化健康产业贡献奖
范氏快讯
公告
范学书讯
范仲淹研究
文献典籍
学术论著
研究团体
范园大事记
网务堂
热点新闻
首页横幅
文化产品
姓氏文化
范氏溯源
范仲淹研究
文献典籍
学术论著
研究团体
范仲淹网
主 编:范少武 电话:13700791022
副 主 编:范宏伟 电话:18837988388
法律顾问:范纪奎 电话:13838813110
联系地址:中国·河南省伊川县伊龙国际大酒店306室
邮政编码:471300
邮箱:ycxwf@163.com
网址:
http://fzyw.org/
您当前的位置:
网站首页
-
范仲淹研究
- 传承弘扬范仲淹的忧乐精神
传承弘扬范仲淹的忧乐精神
时间:
2024/7/24 17:00:05
来源:
字体:[
超大
中型
标准
]
传承弘扬范仲淹的忧乐精神
任崇岳
研究范仲淹,必须探讨他的忧乐思想,如同了解封建社会的衰败和没落,必须读《红楼梦》一样。有人说“开卷不谈《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我也要说,读范不谈忧乐观,下笔万言只等闲。粗略统计,谈范仲淹忧乐思想的文章不下几百篇之多,可谓洋洋大观。这些文章来自四个方面:
一是
香港范止安先生主编的《范学论文集》;
二是
中国范仲淹研究会会长、北京大学教授范国强先生主编,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范仲淹研究文集》,收录论文286篇,煌煌4大册;
三是
中国范仲淹研究会副会长、江苏苏州市范仲淹研究会会长范敬中先生主编的《范仲淹研究文集》;
四是
中国范仲淹研究会副会长、河南省范仲淹研究会执行会长杨德堂先生主编的刊物,从《范学研究》《范仲淹研究》到《忧乐天下》,如今已出到59期,刊发了大量探讨范仲淹忧乐思想的文章。除了文章外,还有不少著作问世,如武汉大学李涵教授的《范仲淹传》、上海师范大学程应镠教授的《范仲淹新传》,这两位女士和先生是宋史研究的老一辈人物,俱已作古。还有张墨林、武桂霞夫妇的《范仲淹传》、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陈荣照《范仲淹研究》、中国人民大学诸葛忆兵教授《范仲淹研究》、王瑞来《天地间气--范仲淹研究》、季铁铮《范仲淹》、刘文戈与马啸主编《范仲淹与庆阳》,牟永生《范仲淹忧患意识研究》;杨德堂先生用力最勤,成果最丰,有《范仲淹足迹录》《千年礼赞范仲淹》《范仲淹人际交往》《忧乐天下范仲淹》《范仲淹与邓州》6本著作问世。还有张景孔的《青州三贤》、方健《范仲淹评传》、曲延庆的《范仲淹幼年流寓考辨》以及我本人写的小书《忧乐天下遗韵长》等。在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仍然需要赓续弘扬这种忧乐精神。
一、一脉相承的忧国忧民精神
在我国5000年的历史长河中,仁人志士忧国忧民、激浊扬清的文字屡见于简编之中。《诗经·大雅·民劳》:“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这是西周百姓劝谏周厉王关心民瘼的呼声,意思是说老百姓已经很劳苦了,请求你给他们一个安定的生活,并以此安抚周王朝统治地区的诸侯国。“汔”是请求,“小康”是稍稍安定。《孟子》一书中孟子对齐宣王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如果把百姓的忧乐当成自己的忧乐,就不愁统一不了天下。比孟子晚生了32年的屈原在《离骚》中说:“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长吁短叹,是因为哀叹百姓生活艰难。在《九歌》《九章》中也有不少忧国忧民的诗句。他遭遇放逐,自己生死未卜,还为百姓生活艰辛而叹息,这种忧国忧民之心,如黄钟大吕,回响千古。唐朝诗人杜甫一生困顿坎坷,却忧国忧民,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说:“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而他穷得连一条囫囵被子都没有,“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在《自京至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一诗中说:“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自己穷困潦倒,无米下炊,儿子饿死,“入门闻号哦,幼子饥已卒。”他却“忧黎元”,黎元就是老百姓。在《昼梦》一诗中,杜甫又说:“安得务农息战斗,普天无吏横索钱”。韩愈因进谏反对唐宪宗迎佛骨被贬谪潮州,他在《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一诗中说:“欲为圣明除弊事,敢将衰朽惜残年。”只要能为国家除掉弊政,即使风烛残年也要挺身而出,勇往直前!诗人聂夷中在《咏田家》一诗中说:“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王建《田家行》:“田家衣食无厚薄,不见县门身即乐。”罗隐《雪》:“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瑞雪照丰年固然是好事,但长安贫苦之人却要挨冻,因此即使是瑞雪,也不宜太多,诗人对贫苦百姓表示了极大的同情和关心。
范仲淹继承了前贤的忧国忧民精神,他的忧乐观与孟子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一脉相承,“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这类忧国忧民的诗句,在《范仲淹全集》中随处可见。“常愿帝力及南亩,尽使风俗如东邹。”盼望朝廷的恩泽能使全国的百姓受益,使他们生活能像孔孟的故乡东邹一样美好。“长戴尧舜主,尽作羲黄民。耕田与凿井,熙熙千万春。”愿君王人人成为尧舜,愿百姓都成为伏羲和黄帝时的臣民,政治清明,海河清,百姓耕田凿井,欢乐度日。“岂辞云水三千里,犹济疮痍十万家”;“求民疾于一方,分国忧于千里”;“南阳风俗常苦耕,太守忧民敢不诚”,这些诗都体现了范仲淹民胞物与的情怀。尤其《四民诗》中乌农民的一首,更是详尽地描述了百姓种田的酸辛,其中云:
伤哉田桑人,常悲大弦急。一夫耕几垄,游惰如云集。一蚕吐几丝,罗绮如山入。太平不自存,凶荒亦何及?神农与后稷,有灵应为泣。
诗中的大弦指君王。《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说:“夫大弦浊以春温者,君也;小弦廉折以清者,相也。”农田人最悲伤的是朝廷催征租税太急,一个农夫只耕种几垄田地,但游手好闲、不劳而食的人却多如云集;一只蚕能吐几根丝,但朝廷征收的罗绮却如山一样多,尽管农夫种田收入微薄,也要在太平年月有点积蓄,以免灾荒年挨饿。这样恶劣的生存环境,即使神农氏和周朝祖先后稷地下有灵,也要为农民的遭遇哭泣。这首细致入徽,反映农夫疾苦的诗篇,可与杜甫的《三吏》《三别》、白居易的《卖炭翁》媲美。触景生情,发思古之幽情,呼吁君王重视民瘼,也常见于范仲淹的笔端。据杨德堂先生发现的范仲淹佚文《关圣庙碑记》(见《范学研究》2008年9-10期合刊)记载,范仲淹在仁宗天圣年间任兴化县令时,应百姓之请,为境内白驹村所建关帝庙撰写碑文。他在历述关羽的忠义节烈后,感慨地说:“愿后之居高位者,尚其体侯之心以为心,则下民之爱载,而建祠崇祀,亦有不能自己者。”意思是说,后世那些爵高位显的官员,如果能像关羽一样忠义仁爱,体恤百姓,百姓爱戴他们,为他们建祠祭祀,不用别人号召,就自发组织起来了。他希望所有的官员都能忧国忧民,他自己就是忧国忧民的典范。在他几十年的仕宦生涯中,所到之处,都为百姓的疾苦呼吁请命,提出厚农桑,减徭役的主张,兴教劝学,奖励农桑,兴修水利,赈灾恤穷,莫不身体力行,因此,他赢得了百姓的爱戴,安徽广德县建有范公亭,长山县(今山东邹平)、青州(今属山东)有范文正公祠。苏州、伊川、邓州、延安、庆阳、建德、润州(江苏镇江)、越州(今浙江绍兴)、饶州(今江西波阳)等地都有瞻仰祭拜之处。范仲淹和关羽一样,馨香百代,俎豆千秋!
比范仲淹稍晚一些的抗金宰相李纲在《病牛》一诗中说:“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只要人们能吃饱饭,就绝不推辞耕田的劳苦,即使筋疲力尽病倒在残阳之下,也心甘情愿。李纲把自己比做一头为天下苍生耕田的病牛,这是何等的胸襟!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官职不高,却屡遭贬谪。他矢志抗金,86岁撒尘寰时还写了一首《示儿》诗,谆谆告诉儿子:“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在《春日杂兴》一诗中说:“但得官清吏不横,即是村中歌舞时。”官吏清明而不强横,百姓便可安居乐业,多么可贵的忧国忧民精神!在《病起书怀》一诗中说:“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官职再小也不忘忧国忧民,即使盖棺论定也不改初衷。明朝于谦《咏煤炭》一诗说:“便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这两句与宋人李纲的诗有同工异曲之妙,李纲自比牛,于谦则自比煤炭。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当过河南范县、山东潍县两地县令。在潍县6年,他一尘不染,两袖清风,济困扶危,视民如伤。在《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一诗中说:“衙斋卧听箫箫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睡觉时听见室外风吹竹子的箫箫声,都觉得是百姓疾苦的叹息声。于是告诫自己,我们这些官职低微的州县小吏,对老百姓的一点一滴也要关心啊!比郑板桥晚的清代卦疆大吏林则徐一生大起大落,但从不颓唐沉沦,他有诗说:“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只要对国家有利,就会舍生忘死,有天大的祸事也不回避。鲁迅在《自题小像》诗中说:“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表示要把自己的一腔热血献给国家。夏明翰的“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吉鸿昌的就义诗:“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我头。”都体现了为国家而殒身不恤的精神。新华社2021年7月19日播发了一篇《精神之源,精神标识》的文章,其中说:“查看早期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出身,他们大多是教师、律师、职员,有着体面的职业,过着富足的生活,他们组建共产党,不是为了自家、小家,而是为了大家、国家。”不为自家、小家,而是为了大家、国家,这正是共产党人忧国忧民精神的真实写照。
二、忧乐精神对后世的深刻影响
范仲淹的气节襟抱,崇高人格成为后世学习的典范,自宋代以来好评如潮。范仲淹的好友韩琦称赞他“高文奇谋,大忠伟节,充塞宇宙,光耀明月。前不愧古人,后可师于来者。”富弼称他为“圣人”;吕中说“先儒论本朝人物,以仲淹为第一”;王安石称他为“一世之师”;朱熹说他“天地间气,第一流人物”;金朝人元好问说:“文正范公,在布衣为名士,在州县为能吏,在边境为名将,其材其量其忠,一身而备数器。在朝廷则又孔子之所谓大臣者,求之千百年间盖不一二见,非但为一代宗臣而已”;乾隆皇帝说他是“济时良相”;纪晓岚在《四库全书总目》中为范仲淹所撰《文正集》写提要时说:“仲淹人品事业卓绝一时,本不借文章以传……盖行求无愧于先贤,学求有济于天下。古之所谓大儒者,有体有用,不过如此。”
党和国家领导人也对范仲淹赞誉有加。毛主席在《讲堂录》中说,历史上有建功立业之人,也有以思想品行影响后世之人,“但两者兼有,即办事兼传教人,历史上只有两位,即宋代的范仲淹和清代的曾国藩。”给了范仲淹极高的评价。毛主席日理万机,政事丛胜,还拨冗读范仲淹的词。1957年夏,他“睡不着,哼范词”,评价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和《苏幕遮·怀旧》两首词说:“范仲淹的上两首词介于婉约与豪放两派之间,可算是中间派吧,但基本上仍属婉约,既苍凉,又优美,使人不厌读。”刘少奇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一书中引用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江泽民在2001年的“七一”讲话中号召人们应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吃苦在前,享乐在后。
讲述范仲淹忧乐精神最多的是习近平总书记。早在1990年他担任福建宁德地委书记时,在《从政杂谈》一文中说:当共产党的“官”要造福于民,就得讲奉献,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由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
2004年1月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以哲欣的笔名在《浙江日报》上发表了《心无百姓莫为官》一文,其中说:古往今来,许多有作为的官都以关心百姓疾苦为己任。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郑板桥的“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从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到于谦的“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深林”,都充分说明心无百姓莫为官。
2008年5月13日,时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中央党校校长的习近平,在中央党校作的《领导干部认认真真学习,老老实实做人,干干净净干事》的报告中说:我们党除了为人民谋利益,没有任何私利。在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领导干部是人民的公仆……这样的公仆意识在头脑中牢固树立起来了,深深扎根了,心中有民,一切为民,才能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才能干干净净干事。
2013年3月1日,新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说: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古人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浩然正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等,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我们都应该继承和发扬。
2013年10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说:希望广大留学人员继承和发扬留学报国的优良传统,做爱国主义的坚守者和传播者,秉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理想,始终把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作为努力志向,自觉使个人成功的果实结在爱国主义这棵常青树上。
2019年4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指出:新时代中国青年要听党话,跟党走,胸怀忧国忧民之心,爱国爱民之情,不断奉献祖国、奉献人民,以一生的真情投入,一辈子的顽强奋斗来体现爱国主义情怀,让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始终在心中高高飘扬!
范仲淹的忧乐精神使有良知的中国人都受到了陶冶。冯玉祥1934年游览青州范公亭时,信手撰写了一副对联,赞扬范仲淹:
兵甲富胸中,纵叫他虏骑横飞,也怕那范小老子;
忧乐关天下,愿今人砥砺振奋,都学这秀才先生。
范仲淹的忧乐思想无远弗届,1989年范仲淹诞辰1000年之际,蒋介石的次子蒋纬国在台北市火车站前立了一通范仲淹忧乐碑,碑文由范仲淹裔孙、90岁高龄的范苑声撰写:
千年一仲淹,难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旨哉!况天下滔滔,志士悲情。今海峡首度通话,共庆范公千岁,两岸一心,国际倾向,分合有兆,乃移大陆石来台而铭之,勿忘文化同根,忧乐同源也。诗曰:千年一范,海清石灿,先忧后乐,永结两岸。
两岸同胞都是炎黄子孙,文化同根,忧乐同源,先忧后乐,永结两岸。鲁迅有诗云“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在范仲淹忧乐思想的感染下,两岸必然统一,中华民族必然复兴!
三、传承弘扬忧乐精神
范仲淹的忧乐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仍然需要这种精神。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曲阜考察孔府和孔子研究院时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2014年5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主持召开座谈会上又说:“为什么中华民族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顽强生存和不断发展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们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 今天我们使用的汉字同甲骨文没有根本区别,孔子、孟子、庄子等先哲归纳的一些观念也一直延续到现在。”范仲淹的忧乐精神是“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也是“先哲规纳”的观念,我们必须继承并加以弘扬。
中国范仲淹研究会首任会长范敬宜先生说,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操和“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千百年来一直激励着仁人志士为祖国,为人民奋斗不息,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瑰宝。又说:“学习研究范仲淹的思想文化,不仅要学习他如何为人,如何为官,更需要学习他改革创新的精神。因为只有这种改革创新精神,才是社会进步、民族振兴的原动力。”学习范仲淹不只是学他如何为人,如何为官,更重要的是学习他的改革创新精神,这话说得何等好啊!范仲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没有受到訾议的政治家,他的忧乐精神被后世奉为圭臬。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倡导弘扬范仲淹的忧国忧民情怀,在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尤其需要这种精神。
时至今日,探讨范仲淹忧乐精神的文章和书籍甚多,使人如行山阴道上,目不暇接。有些文章因文字功夫欠佳,即毛主席说的“略输文采”,流传不广,有的因繁琐考证使人不能卒读,其中写得最成功的要数杨德堂会长的《做人为官之道--范仲淹忧乐思想启示》。这是一部熔知识性、趣味性于一炉的集体创作,从2016年8月开始筹画酝酿到2018年10月出版,历时两年之久。这本书分别探讨了范仲淹先忧后乐思想的形成,忧乐思想的核心内容,范仲淹一生中如何践行忧乐思想,如何创造新时代忧乐精神,争当人民满意公仆。尤其是这本书用了很大篇幅论述共产党人如何在新时期铸造忧乐精神;怎样鞠躬尽瘁,黾勉从公;怎样一尘不染,两袖清风;怎样心系百姓,忧乐与共。总之,这本书围绕范仲淹的忧乐精神娓娓道来,收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联系实际,鞭辟入里,是这本书最成功之处。愿大家都来读读这本书。(来源:《忧乐天下》第67期,作者系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宋史专家)
分享到:
【打印本页】
【返回前一页】
【关闭窗口】
文章链接:
http://sc744.hengkaikeji.cn/shownews.aspx?id=580
上一篇:
《宋故冯翊郡太君张氏墓志铭》考
下一篇:
花洲书院与《岳阳楼记》
相关文章:
·范仲淹民本思想新探
·论范仲淹家风 --杨德堂
·范仲淹与医学
·《宋故冯翊郡太君张氏墓志铭》考
·范仲淹家族支系迁徙考略
·《岳阳楼记》是怎样写成的
·花洲书院与《岳阳楼记》
·担当精神的践行者
·论范仲淹的家风 ---杨世利
·学点范公的担当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