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范仲淹网
主    编:范少武 电话:13700791022
​副 主 编:范宏伟 电话:18837988388
法律顾问:范纪奎 电话:13838813110
联系地址:中国·河南省伊川县伊龙国际大酒店306室
邮政编码:471300
邮箱:ycxwf@163.com
网址:http://fzyw.org/
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 - 姓氏文化 - 明万历《休宁范氏族谱》史料价值与版刻年代...
明万历《休宁范氏族谱》史料价值与版刻年代考略
时间:2014/3/27 18:52:17 来源: 字体:[ 超大 中型 标准 ]
    因中国国家图书馆与法国远东学院合作项目“徽州家谱中印刷史数据库与研究(第一阶段)”数据表单审校工作需要,笔者又见到了明万历刻本《休宁范氏族谱》。说是“又”,因为第一次看到这部家谱是2002年参加上海图书馆主持编纂的《中国家谱总目》项目校对了相关工作表,第二次是2003年也因上海图书馆编纂《中国家谱大辞典》核查了这部家谱,此为第三次见面,又勾起了往日对这部通体颜体字家谱异样的记忆。
    《休宁范氏族谱》计有八册,外观很不起眼,书型尺寸还大小不一。
    全谱按八音分为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册。现首册书衣却贴着“革”字谱名签,显然是错了。其他各册均无书签。略一翻检,第五册末尚夹有“石”、“木”两条谱名签,未贴。
    各册书衣残破处甚多,看去属久未修整,相当陈旧。其中第四册前半部分(谱居第一至五十一叶、谱茔第一叶)为配本。第七册整册为配本,且由前后两册合订而成,前册为“世图中支传中”第七十八至一百三十二叶,后册为“世图中支传下”第一百三十三至一百七十三叶。此三部分配本书衣较黄,其余各册书衣灰色。配本书高宽均略短于其余各册,故第四册配本部分的下书衣装订于现整册的下书衣处时天头、书脊明显各短了一截。再依配本及其余各册书脊陈旧程度和原装订线勒痕来看,配订之前后均有很久远的年代了,且相当于现第四、七册内容的配本原本当是各分订两册的。
    《休宁范氏族谱》内涵的史料价值主要反映在以下方面:
    一、通体颜体字美观端庄
    翻开族谱,首先是它全谱颜体字给人以强烈的震撼。首序为大楷颜体字,除其他新序及后序为范氏子弟分别书写外,族谱正文等均为小楷颜体字书写。这是十分罕见的。
    书法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分支。产生于盛唐的颜体书法厚重、端庄,且非常有力度,是中国书法中很重要的一个流派。颜体字的线质及其张力具有郁积勃发的生命动感。这种线质具有三维空间感和体积感,常能从其肥涩得宜而又圆劲满足的线条运动中感受到一种生命力的激荡。人说看了颜真卿的书法,你会精神为之一振,你的为人也应当像这样方正不阿。此谱即佐证了此说。
    此谱行字为半叶十三行行二十八字小字双行同。全谱共计八百零七叶,共计大小楷颜体字约三十八万字(按满叶的三分之二计字),均为族谱纂修者范涞[注1]次子范槲[注2]所书。如此巨大规模字数一概以颜体字书写,其字数本身即令人佩服,且字字一丝不苟,笔画与间架中规中矩,若以“遒劲紧结”、“古澹雄浑”、“沉雄痛快”、“圆劲古淡”等赞誉来形容均不为过!
    这种洋溢于全谱严谨的颜体字汪洋大海,笔者以为,从小的方面看,是范槲的书法为其父亲所主持纂修的族谱争光添彩,与内容比较是相得益彰,锦上添花;往深层次说,正是反映了休宁范氏家族以及以范涞为首的修谱集体在精神、品格、为人、品位和情绪诸方面对发扬历史文化传统和休宁范氏敬宗收族繁衍的崇敬、自豪、自重、信心和追求。
    略感遗憾的是谱中只记录了书写者,没有找到刊刻者名氏。以谱末所附《给领族谱字号》中心行“心字号给长支博村起东公支收据”中墨笔手书的“心? 长支博村起东公支”九个颜体字看,此即为范槲所书字,然各字笔画粗细长短略有不一致、欠规矩之处。而细察刊刻之字,则通篇每个字均如一气呵成,笔画划一,风格贯穿,赏心悦目,此间即融入了刻工的高超技艺和艺术加工,其功实不可没!该刻工应属徽州刻谱行业的佼佼者,估计范氏修谱者也是支付了不菲的刻版工时费,故不书其名。
    二、版画艺术水准很高
    《休宁范氏族谱》卷四“谱居”收有村居图八幅:《同邑各村总图》、《博村祖居图》、《汊口村居图》、《林塘村居图》、《油潭村居图》、《合干村居图》、《闵口村居图》、《瑶关村居图》。卷五“谱茔”收有《一世祖唐观察使公祖妣夫人宁氏合葬墓图》至《廿九世小支瑶关永凤配节妇郑氏墓图》计八十四幅墓图,其中《中支林塘廿四世本涵隐君墓图》等七幅墓图有题无图。卷六“谱祠”收有《范氏统宗祠图》至《怡乐堂祀先阁图》十八幅祠图。
    上述木刻版画笔法高古,线条细腻,镌刻精致,疏处可走马,密处不透风,具有极高的版画艺术水准,是明代中后期版画的代表作。其中八幅村居图属于很正规的明代族姓地图,如《同邑各村总图》用形象画法(山水等不用抽象符号表示),七幅村居图用形象画法暨对景画法(各种地貌均朝向图幅中心),绘制精细,刊印精良,蕴涵的地理和人文信息丰富,在古代地图制图史上都比较少见,至今仍具有徽州历史地理和人居环境诸方面的参考研究价值。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以《一世祖唐观察使公(范传正)祖妣夫人宁氏合葬墓图》为首的众多墓图。明清家谱中的墓图大都由粗条墨色组成,既显得神秘,距墓葬实地状况亦远,又有千墓一面之感,很少给人以艺术的感受。《休宁范氏族谱》中许多墓图却都绘得十分精致,与众不同。如《中支十五世迁林塘祖九千府君暨本村各祖各祖妣葬王坦塘汊口墓图》的图幅首先宽达三个半幅,这可算是十分罕见的巨幅墓图了。图中不但墓穴上下错落有致,树林、围墙、道路、牌坊、大塘一应俱全,其树干、树冠等达到了罕见的精细程度,几乎不亚于一座风景园林的工笔水墨国画。
    三、家谱格式严密合理
    《休宁范氏族谱》纂修格式的各个细节均经深思熟虑,有不少规定是比较独特和相当严密合理的。主要表现为以下七个方面:
    1.全谱以章序为九卷。家谱内容划分绝大部分以卷为单位,鲜有其他。如《休宁范氏族谱》以章序卷,前未有之。谱中目录卷端首题“休宁范氏族谱九章”,首章为“谱叙”,第九章为“谱考”,不用卷字,亦可用“篇”、“编”等,为何选用此前家谱纂修者从未用过的“章”字?儒家经典《论语》、《孟子》开始是按正文段落分“章”的,内容长短不一。《九章算术》是流传到现在中国古代最早的数学着作。它把包罗万象的246个数学问题,分为:方田、栗米、衰分等九章。当然,古籍以卷划分内容,每卷内容的篇幅大致差不多,一般不超过一册。个别卷内容较多,就要再分为上下子卷或上中下子卷。谱中“谱系”部分内容最多,占了两厚册,若与其他部分一样也算一卷,此卷内容就太多了,若再分子卷又与其他部分不一。另,全谱不多不少刚好九章,其间亦含有深意。古人云:满招损,谦受益。自称很少用“十”字。清宫房间才敢号称九千九百九十九间。清代乾隆皇帝自称“十全老人”是个特例。《休宁范氏族谱》纂修者将全谱分为“九章”,盖有自谦、拟古和名实相符的成分在内,也是较有心思和独特的。
    2.用大小序说明内容宗旨。《休宁范氏族谱》中大小各部分内容前,范涞均撰有前言,详细说明本部分内容与由来。盖他在《休宁范氏族谱自序》言自己“因窃取撰述之体,就一家之言,合之为《休宁范氏族谱》”,是实实在在地履行了纂修职责,并非虚言和在族中官高位重(时任江西按察司清军驿传道副使,相当于现江西省邮政总局副局长)挂个虚名而已。古书有大小序由来已久。《汉书》至《明史》等即如此。范涞为族谱逐一撰写大小序其意亦深,作用亦大,所下功夫亦多。
    3.诰敕公文置于第七章谱表部分。纵观万千家谱都把皇上诏书恭敬地冠于全谱之首或显要位置,以示恩宠和仰慕,概莫能外。唯独《休宁范氏族谱》将此置于第七章谱表部分之末!也是,若非本宗祖先和族人有所作为,何来皇上诰敕、地方公文?再者,“谱表”即载族人仕途及朝廷、地方和家族大事,诰敕公文置于表后,看来也比较合适。就是这种编谱做法需要纂修者具有很高的眼光和极足的底气!
    4.前后内容提示照应。家谱内容分为若干个部分,有关某人的资料必涉及若干方面,如何裁剪和分合,这是考验纂修者功力的一个地方。《休宁范氏族谱》在此方面考虑周密,当详则详,该略则略,无不符合各部分宗旨与范围。最重要的是,谱中相关部位均明确给出内容关系提示。如“谱系”主要记载各世各人名讳、字号、排行、生卒、婚娶、子女、墓葬等情况,“谱表”主要记载族人仕途及朝廷、地方和家族大事,修谱事宜亦入此,则“谱系”各人世系表中便不书科举仕宦和修谱事项,相关人物的世系末分别注明“余见表”,同样,“谱系”宗人在“谱传”中有传,则在“谱系”世系之末注明“见传”,以便览者按需取而读之,防止遗漏史实。
    5.世系首书同胞兄弟排行。“谱系”各人世系概况中,首先用与名讳一样的粗体字写明一家人同胞兄弟的排行“一、二、三”次序,再接书名字。这是很独特的做法,以便于览者很方便地了解此人在自己家里的排行、兄弟及父亲情况。更重要的是,这样可以比较方便、醒目地检验上下各代世系接续是否准确,以免不小心混淆或遗漏。
    6.明确全谱及各卷叶码。全谱逐一在每叶的版心正面镌刻全谱叶次,在版心反面镌刻本章叶次。这在众多家谱中是绝无仅有的现象。因为这样做要增加不少镌刻成本,所以别的家谱鲜有如此。由此亦可见,《休宁范氏族谱》的纂修者是十分细心和严谨的,也是让人觉得与众不同的一大特点。
    7.规定家谱册次与部次。每部家谱分为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册。所刷印装订的全部家谱按二十八星宿的角、亢、氏、房、心等二十八字编号,颁发给各支珍藏,写明收藏人名氏,并明确规定:“收藏贵密,保守贵久,每岁春正三日祭祖时,各带所编发字号原本到统宗祠,会看一遍。祭毕,各带回收藏。如有鼠侵油污、磨坏字迹者,罚银一两入祠,另择本房贤能子孙收管。”(见《休宁范氏族谱·谱祠宗规》)如此编号,既防仿冒私售,又是检查清点原谱的有效措施,其用心可谓良苦!
    四、家谱内容全面严谨
    以上所述大都属于形式方面,家谱内容的全面严谨才是其重要价值之所在。以下择其要而言之:
    1.全谱内容划分科学。“休宁范氏族谱九章”把全谱内容分为谱叙(旧谱序目、旧谱序文)、谱原(原姓、原宗)、谱系(世系总图、各支分图)、谱居(同支各邑迁图、同邑各村总图、同邑各村分图、族村居图说)、谱茔(世祖各茔图、支祖各茔图、节妇烈女茔图、茔禁墓祭诸仪)、谱祠(祠制、祭产、祀仪、宗规、图式)、谱表(宗图名位表、世图名位表、诰敕公移类)、谱传(宗图传、世图总支传、世图分支传、节烈传)和谱考(旧考、新考、附考)九个部分。各种古籍目录和家谱目录遂均着录为“九卷”,这是符合古籍着录规则的。主要是这九个部分不多不少正好囊括了家谱的基本内容。其实按此九个部分的字面来看,似乎家族文献不止谱传、谱考等几类,那诗文、赋记、表诔归入何类,且谱传之各位先人行传为范涞所撰,他人所撰墓铭、行状置于何处?其实,范涞并未忘却,而是把这几类文献按作者或传主分别归入谱传中各人行传之后。其详后述。
    2.家谱的每类信息全面可信。尽管全谱只有九章,但其中蕴含的家族资料是十分丰富的,可以说其信息量绝不低于一般的十二卷或二十卷。休宁范氏宋代即开始溯源穷流,作谱收族,因兵燹荒年,文献多致遗落亡失,使祖上世次不可复考。明初在搜索残谱基础上编出草谱,之后永乐、成化和嘉靖等年均有续修、复修。本次修谱,范涞在历代编修的前提下,又前后搜葺二十年,继而正式设局率众纂修十四年,方成此集大成的《休宁范氏族谱》。如谱原一章即将休宁范氏的来龙去脉交待得有根有据,清清楚楚。谱居部分则是既用文字将各村范氏居住及迁徙情况考证得十分明白,又用八幅图画将各村的房舍、宗祠、道路及其周边山川、树林等环境描写得形象详细。聚居性本是宗族的一个特点。地缘是血缘的投影。据谱中记载:始祖范传正于唐代元和(806-820)末移住博村。自宋至明初,单是休宁境内就依次分迁出汊口、林塘、油潭、合干、闵口和瑶关等6村,皆以博村为宗主村,不容他姓搀居其中,可见对单姓聚居的重视程度。[注3]尤其是谱祠部分所收资料十分详尽。休宁范氏统宗祠建于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并制定了《统宗祠规》,第一条就是“圣谕当遵”,说“今于七族会祭统宗祠时,特加此宣圣谕仪节,各宜遵听理会,共成美俗。”将祭祖与宣讲圣谕六言结合在一起。“祠墓当展”条中还说重视祠墓是“圣谕孝顺内一件急务,族人所宜首讲者”。《统宗祠规》结尾说:“右宗规一十六款,总之皆遵圣谕之注脚。我族中贤父兄必不肯以不善望其子弟,各须叮咛遍戒,每听圣谕后,洗心向善,尽作好人,有过即改,不可护短,日积月累,自有无穷福泽。”此类资料对于研究宗族组织、乡约制度、祭祀规仪和民间教育等方面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注4]就是“洗心向善,尽作好人,有过即改,不可护短”等主张对于今天的和谐社会建设也是不无教育意义的。而在谱原、谱传和谱考等部分,范涞更是花费了大量心血,立言慎重,考订求真,务使逐字有据。如谱考之“新考”计收十七条考录文字,均为范涞所作,其中《金字宝册考》、《谱中至元年号考》等条厘清了久而未决的族史疑问。
    3.以人系文。笔者接触过的家谱中,多是将本族文献按体裁(如表、赋、诗、文、铭、传、状等)单独编排,与世系、墓图等内容并列。这样那些名门望族历史悠久,家谱代有续修,文献日积月累,大有喧宾夺主、尾大不掉之感。因为家谱的首要内容是世系及其与族姓直接相关的文献(如祠制、祭产、祀仪、宗规、图式等),族人或他人撰写的非与整个族姓相关的文献毕竟是家谱的次要部分。如明潘文儁等纂修《婺源桃溪潘氏宗谱》(明崇祯九年刻本)计有二十一卷,其中卷一至五世系,卷六历代各派坟墓,卷七至二十一为各类文献(敕命、诗序、祭文等)。卷一至六为前三册,卷七至二十一为后两册。因修谱经费拮据,其《续修给谱议》规定:“其文献阐扬,各自备赀。”即欲领全五册含文献需另交银两,否则只能领前三册。此即造成全族六十家领谱者中有十家领了半部宗谱,很不统一。其次,古籍年代久远,常有残缺,即需补配。此宗谱有十部一开始即不全,日后极易混乱。以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本为例:整部为全五册,然第一册为衍字号,第三册为伦字号,第二、四、五册为真字号,可见是由三部谱拼配而成;由此又造成内容重复:现第三、五册末均有《续修给谱议》和潘文炳所撰《续修族谱跋》。为了更好地解决主要次要文献的区别和控制全谱篇幅降低刊印成本等问题,《休宁范氏族谱》纂修者把诗文、赋记、表诔等与个人直接相关的文献按作者或传主分别归入谱传中各人行传之后,并改用双行小字镌刻。这种两全其美的做法,笔者以为是很聪明的,也并不多见。
    4.以谱表记录年代性史实。使用谱表可以省略重复文字,节约篇幅,还可以直观地凸显相关事物的纵向和横向联系。《休宁范氏族谱》采用《宗图名位表》和《世图名位表》记载族人仕途及朝廷、地方和家族大事,修谱事宜亦入此,使散见于各人行传等部分的相关史实集中于一表,年代性史实的纵向演变脉络清楚,横向联系一目了然,并使全谱各个部分详略得当、结构紧凑且结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5.在世者无传。人说棺盖论定。《休宁范氏族谱》的纂修者是深谙此道的。谱传部分只编写先人行传,不录在世宗人。这样既减少了传记编写的工作量,又可避免不易做结论或无内容可写的尴尬境地。联想到许多家谱的行传只有名讳及出生年月等寥寥数字,浪费了大量纸幅,可知此亦属一种很聪明的做法。不过不用担心,在世宗人的史实(如名讳、字号、出生、嫁娶、子女、科第、仕宦、恩宠等)尽可以在谱系、谱表等处找到,编谱者不会忘了自己的职责。
    6.明确着作责任。范涞在《休宁范氏族谱自序》云:“乃矢心以应,大索家藏世系,或刊本,或录本,或片楮单词,俱以族子之能者汇为小帙,次第报山斋,仍于帙尾书汇者之名,庶分当否之责。”他在谱考第三附考起首又云:“谱事告成矣,而效劳裔孙、填讳亲友皆宗祊所藉手者,宜并识之。”所列内容有四条,分别为:《分汇三支谱系裔孙》、《检核遗文图产裔孙》、《填讳参对正讹姻友》、《纂刊颁给年月号数》。前三份名单详细列出了相关文献的纂修或书写人名氏。可见《休宁范氏族谱》对着作责任是十分重视的。以下一例足可证其认真程度:全谱首尾之《谱序》两篇、《自序》、《后序》各一篇之末均镌有书者名氏,《检核遗文图产裔孙》中亦是如此,惟独范守己撰《休宁范氏宗谱序》之末和《检核遗文图产裔孙》中遗漏书者名氏,待发现问题之时,全谱已刻印完毕,纂修者仍要工整地镌刻两枚木戳,一书“唐观察使公二十五世孙樬谨录”,一书“二十五世孙邑庠生樬兼书范督学新序”,前者钤于范守己《谱序》之末,后者钤于《检核遗文图产裔孙》中。为何不刻一戳而钤于两处?盖此两处范樬的职责不同,两戳长短与字号大小也不一样。所有新谱序均署书者名氏,已属罕见,发现遗漏,如此费工地补齐,更是难能可贵。
    7.不妄作。疑者阙之,信者书之。此乃修谱之圭臬,然不遵者或名遵实不遵者众。《休宁范氏族谱》纂修者是比较严格地遵守此规矩的。以下两例足可说明之:一是谱茔收有《一世祖唐观察使公祖妣夫人宁氏合葬墓图》至《廿九世小支瑶关永凤配节妇郑氏墓图》计八十四幅墓图,其中《中支林塘廿四世本涵隐君墓图》等七幅墓图有题无图。为何阙图?因尚未查实,宁可留白,亦不妄作。二是翻遍全谱,不见一幅先人祖像。何也?难道真的一幅祖像也不曾见过?不是的。因为留存的祖像大都凭空而绘。与其不真,宁可阙如,以免误导后人,徒招讥笑。不少编写严谨的家谱便是如此,并非缺乏绘图之人和镌刻之资。如明方信纂修《竦塘黄氏统宗谱》(明嘉靖四十一年歙县竦塘黄氏刻本)即据祖例不绘先人图像。
    值得一提的是,全谱之纸张、用墨和刷印亦属讲究。所用纸张为棉纸,色玉白且厚韧,吸墨快,着墨稳固,很是少见;墨色通体漆黑,并无虚白、残粒和洇晕现象;刷印中刷墨、覆纸、施力、揭纸、晾干等工序均准确利落,全谱纸面几无重痕、拖墨及粘墨等迹象。
    综上所述,此《休宁范氏族谱》可称文、字、图、刻、纸、墨、印七个方面均属上品的明代刻本家谱代表作。
    如此之《休宁范氏族谱》,目前各家着录如下:
    1.《北京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第527页着录为“休宁范氏族谱九卷  明范涞纂修  明万历家刻本”。[注5]
    2.《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史部)第601页着录为“休宁范氏族谱九卷   明范来纂修  明万历刻本”。[注6]
    3.《中国家谱综合目录》第209页着录为“休宁范氏族谱九卷  明范涞纂修  明万历二十一年家刻本”。[注7]
    4.《上海图书馆馆藏家谱提要》第312页所着录之“休宁范氏族谱  明刻本  2册  存卷6-8  记事至明万历间”,因所存卷目名称及顺序完全一致,当为同一版本。[注8]
    5.安徽省图书馆书目数据库着录为“休宁范氏宗谱九卷? 明范涞纂修 明万历二十八年刻本”。[注9]
    6.陈学文、胡永吉撰《明清徽州的宗族社会》一文着录是“《休宁范氏族谱》为范涞编纂,刻于明万历二十五年”。[注10]
    以上着录中,卷数与家刻本之有无出入当属小节;《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将“范涞”印成“范来”也仅是出版社校对科的疏忽;但如此美轮美奂的刻本家谱,却存在这般众说纷纭的版本年代(计有明、明万历、明万历二十一年、明万历二十五年和明万历二十八年五种之多)终归不妥。
    《休宁范氏族谱》的实际版刻年代为何?且看以下相关的史实记载:
    明万历二十一年十二月,范涞撰《休宁范氏族谱自序》云:“涞为童子时,见先大夫松林府君校录《先世生殁遗迹》二帙,又手书累纸,间窃窥之。府君曰:冀吾儿有知识,当付此。及长,幸承庭训,稍知世德梗概。府君遂出手书《谱系源流记》一篇示涞,曰:异日当以此为准。各家谱有传讹者,正之。《记》凡六百一十四字,涞跽受教,辄不自揣,欲成先大夫之志,故强年入官,每访文献故家谱例书而藏之笥,遇耆儒积学必加咨询。如是者几二十年,自欧苏本而下获数十余种词林哲匠体制家,殊独愧谫愚,罔知裁正,意晚年或少有进乃成之。岁庚寅,猥叨臬署,退食多暇,因驰书本宗,采集文献,为修谱张本。明年辛卯,余以驿传抗疏山居,遂杜门考求先今世系,收括逸亡,力毕前愿。(初,族众欲编总谱,涞曰先修林塘本支,他支弗详知)……不然,先大夫之责成于涞者,其谓之何?各族咸额余言。乃矢心以应,大索家藏世系,或刊本,或录本,或片楮单词,俱以族子之能者汇为小帙,次第报山斋,仍于帙尾书汇者之名,庶分当否之责。大都自世祖观察使公至吴僧公以后,其在吾休者为支凡三,为族凡七,居恒吉凶,庆吊皆相闻,墓祭岁相共,无冒宗,无援族,因窃取撰述之体,就一家之言,合之为《休宁范氏族谱》。徙于他邑他郡者,徙之世书其地以俟会,兹不得详焉。”
    范涞又在《休宁范氏族谱·谱考·附考·纂刊颁给年月号数》中云:
    “此谱搜葺二十余年,草就于万历十九年辛卯一阳月,初脱稿于二十一年癸巳,再脱稿于二十四年丙申,三脱稿于二十五年丁酉;谱之简袠,初携入浙西杭严巡署,再携入川西守署,复携入四明海署,又携入武林紫薇右署;创刊于二十六年戊戌之五月,大刊于三十年壬寅之三月,历夏迄冬杪,至癸卯仲秋,补刊于乙巳季春,至初夏工毕。总计谱书凡捌百七板,每一部凡捌本,以金石丝竹匏土革木为序。告祠给谱于万历乙巳年孟夏月初六日。所给部数恰与二十八宿之数相当,遂以为号。”
分享到: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岳阳楼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