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姓始于何时?这是每一个姓范者都想了解的一个问题。
据古谱记载:在唐尧曰伊祁氏,在虞舜曰陶唐氏,在夏曰御龙氏,在商曰豕卫氏,在周曰唐杜氏,在晋为士氏,始祖士会,食采于范(今河南省范县),遂为范氏,称范武子。由此可见,范姓为唐尧后裔,约公元前七百余年始有范姓。之后,历代朝内多有姓范举官。如周朝的范文子和其子范宣子,为王室铸刑书而扬名;战国时,范蠡与越王勾践共谋复兴;秦朝末期的范增,曾誉谓:“增在羽不亡”的杰人。还有汉朝的南昌职守以及后朝的范祖禹,曾与司马光共修资治通鉴,称为学士。直至随唐方成世系。唐相范履冰,世居河内,旧有家谱,为范姓一世祖,履冰生子冬芬为二世,冬芬生子昆光为三世.昆光生子正始为四世,之后,五世远,六世随,七世梦龄,八世赞时,九世墉,官居宋太宗武宁军节度使,生子范仲淹为十世。
范仲淹,字希文,生于宋太宗端拱二年(公元989年)。幼年丧父,随母谢夫人迁居淄州长山县(今山东邹平县长山镇)改姓朱,名说(yue),寄居长白山醴泉寺,刻苦攻读。二十七岁中进士,做官后遵母命请旨恢复范姓,官至参知政事(副宰相),赠礼部尚书,谥文正公。在他出任参知政事时,曾和欧阳修等人主持“庆历新政”,锐意兴改朝政,励精图治。镇守西北边境时,名动诸羌,奠危疆如磐石。他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教育家,他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思想,历来为人所赞颂。范仲淹,卒於皇祐四年(公元1052年)五月二十日,享年六十四岁。大宋仁宗重其贤,随母谢夫人,赦葬於河南府洛南四十五里万安山下(今河南省伊川县彭婆镇许营村北),赐瞻坟地八顷,除籍免赋。第一域文正、监簿附焉。第二域忠宣、恭献、侍郎胥附焉,后子孙居洛不下千丁。宋参知政事范文正公墓前神道碑碑文,系仁宗中期以后文坛领袖欧阳修所撰写,碑额头四个字“褒贤之碑”系宋仁宗赵祯亲篆。墓内现存的多数墓碑,大多为清雍五年(1727年)所复立,祠堂为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所建,2001年重建。
范姓,自范仲淹起,才撰写传谱。即:仲纯正直公,之家邦国庭,天元从汝启,惟允必能兴;仪德宏来学,端承敬懋方,秉忠延孝立,引谷裕名扬;同福祖有功,宣林苏居丰,金玉贯九洲,芝兰好期青。以上为苏州世谱(苏派)。河南世谱(洛派)即:仲纯正直公,良士宗文伯,叔子希昌彦,友善可弥安;君章徵显用,循迪广钦崇,存本宜充厚,时遵道晋隆;同享祖贵荣,传谱苏河通,珍珠全地理,古松万代青。